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王若馨 馮振洲 王均波
2月25日,是軍隊某醫院急診科主任姚穎龍「上崗」武漢火神山醫院的第23天。這些天來,千里之外,他的妻子崔麗每天都翹首而望,每當閒暇下來,就要拿起手機,看看是否有未讀的微信消息,或者是沒有接到的視頻電話。她知道丈夫的工作緊張而忙碌,所以很少會主動給丈夫發信息或打電話,只是把心中的思念和牽掛,化為一次又一次拿起又放下手機的動作,她期待能收到來自丈夫的訊息,哪怕只是他隨手發的一個標點符號。在這場偉大的軍民共同戰「疫」背後,崔麗可能是全國數萬名馳援武漢醫護人員家屬的一個縮影。
姚穎龍少有的全家福
出征——他說,軍人的肩上有責任
44歲的姚穎龍和42歲的崔麗,有一個名叫秋兒的12歲兒子。崔麗說,作為醫生家屬,她對急診科室每逢節假日更為忙碌已經比較習慣了,所以在今年農曆大年初二以前,她從沒有把電視上滾動播出的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和自家的命運聯繫起來。崔麗說,那天的午飯是這個春節全家人吃的第一頓團圓飯,可丈夫在飯桌上「通知」全家,他將隨同事一起奔赴火神山醫院的抗疫一線,隊伍今晚就將集結。
當時,打破崔麗懵圈情緒的是兒子的「吶喊」。
「你平時就經常不著家,這次又要去武漢,估計這次要去很久!」秋兒沖父親喊到。「爸爸是軍人,這是我的責任。」姚穎龍對兒子深情說。
「責任」這兩個字,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秋兒翻來覆去琢磨的詞,以至於在幾天後的學校網絡開學典禮上,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的他,以「責任」為題與大家做了分享。
那頓團圓飯之後,姚穎龍就在醫院裡和同事們一起,為趕赴一線做著各種準備,沒再回過家。直到大年初五的晚上,姚穎龍回家取走了讓妻子提前買好的電熱毯,順帶用10來分鐘扒拉了幾口飯。
進駐——他主動請纓接管火神山醫院部分重症病患
這一天之後,崔麗和丈夫的聯繫漸漸變少了。
崔麗再次「看見」姚穎龍,是2月2日官方媒體發布的一條抖音視頻里。經友人提醒,她在這條點贊數近10萬的視頻中,看到了站在隊伍前列、全副武裝的丈夫。
丈夫「出征」前,崔麗曾和他約定,如果閒時能拿到手機,希望他隨時給家裡報個平安,哪怕不打字,發個標點符號都行。也就是從那時起,崔麗每隔一會兒就要拿起手機看一看,生怕錯過了丈夫的任何一條訊息。
在後來斷斷續續的聯繫中,丈夫告訴崔麗,他們已進駐火神山醫院,而且,他還主動請纓接管了醫院的部分重症病患。「心疼啊,咋會不心疼?」崔麗說,丈夫一旦進入病區,為節省防護服、提高救治效率,就要連續工作六七個小時,期間也不能去廁所,等到下班出來後,渾身都濕透了,臉上、鼻子上由於長時間戴口罩、護目鏡還留下了深深的壓痕,火辣辣得疼,「有時看到相關新聞就很想哭,有一次我看完新聞去做飯,菜炒好了,才發現沒有蒸米飯。」
姚穎龍為重症患者調整呼吸面罩(鄒洋 攝)
堅守——給病人上呼吸機,就像在堵槍眼
「給病人上呼吸機的時候,排毒量大幅增加,就像是在堵槍眼,但是看到病人還有救、還能救,我就啥也顧不上了,不忍心看他們那麼難受。」這是近日在抗疫一線的姚穎龍發給妻子的一條微信,他告訴妻子,在厚厚的防護服下,他早已感知不到外面的冷熱和白天黑夜,唯一支撐他走下去的,是心裡的那個聲音「我還能再救一個」。
結婚16年來,崔麗十分懂得丈夫的堅韌和執著,也相信丈夫回家的那天,一定是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所以哪怕心裡有再多的擔心和牽掛,她也從不與丈夫說起。而另一頭,處在疫情暴風眼中的姚穎龍,似乎對自己的安危顯得更為從容,他在微信里與妻子更多分享的是自己的喜悅——
「老婆,今天我又從生死線上拉回了一個病人。」
「老婆,火神山醫院聚集了很多業內大咖,這是我提高業務水平的好機會。」
記者手記:
此時此刻,對於仍舊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姚穎龍,以及和他一樣的數萬醫務工作者來說,戰役正酣,黎明未來,他們還將堅守。而對於像崔麗、秋兒一樣的醫護人員家屬來說,等待和相信是他們在後方為家人點亮的守候燭光。姚穎龍曾告訴妻子,他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方便麵,再好好睡個覺。和父親一樣,秋兒的願望也很簡單。他盼著父親早點兒凱旋,然後和他一起吃一頓好吃的火鍋。崔麗的心愿是什麼?她說,她希望父子倆的願望都儘快成真。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uW3f3AB3uTiws8KPF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