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曾經占雲南總稅賦67%的富庶之地,而今成為一個寧靜的小鎮

個小鎮殊不簡單,地處雲南元謀,那是東方人類始祖元謀猿人的故鄉;所在的祿豐縣,又是恐龍之鄉,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恐龍和臘瑪古猿化石;黑牛也曾揚名江湖多年,靠的卻是普天下民生所需之物:井鹽。




它依山傍江,是個久封於龍川江河谷中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小鎮,是雲南四大古鎮之一。這裡民風淳樸,風景秀麗,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黑井,一個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境內的千年古鎮,因歷史上盛產鹵鹽而聲名鵲起、富甲一方,之後卻走向沒落,漸為外人所不知。因鹽而興,又因鹽而衰,千年鹽都黑井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古鎮。




黑井古鎮位於楚雄州祿豐縣城西北98公里的龍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黑井自漢朝起開井煮鹽,2000多年來形成一個經濟繁榮、多元文化發達的古鎮,尤以明清時最為繁榮,有「明清社會活化石」之稱。




在古代,黑井古鎮是雲南幾大鹽產地之一,所產的鹽質高味正、滲透力極強,有「兩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譽。




黑井鹽品質純良,腌制肉蔬滲透力強,是聞名吃貨界的宣威火腿的專用鹽,開採之後,一時占據了西南百姓食用鹽的半壁江山。




因為有鹽,有用鹽變成白花花的銀子,所以引來眾多有手藝的匠人,包括雲南劍川的貴州的四川的,在黑井建起了幾條擠擠攘攘的街巷,一個連著一個的酒館、茶館、煙館,以及一個個很能顯示富有的宅院。




元明清三代,在黑井古鎮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




如今,「千年鹽都」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風貌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台,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戶等。




黑井城鎮布局合理巧妙,沿龍川江兩岸,五馬橋把古鎮東西相連,沿街、沿江的建築「一樓、一底、一鋪台」,既可家居亦便經商。后街依山,避開喧囂建有鹽商、進士的深宅大院及文廟、書院。




古鎮的數百米老街,是販鹽馬幫來往歇腳打尖的必經之地。古鎮千年歲月安穩,至今仍有隋唐餘韻的巷坊,縱橫交錯。 臨街的人家,家家戶戶的窗台,都砌著青石板平台鋪面,有啥要賣的雜貨,推窗擺台上,過路客商馬夫,皆伸手可取。




黑井是一本書。閱讀黑井,就應該走街串巷,去看那些可以顯示昔日景象的東西,譬如老街,舊院,「灶房」,牌坊,寺廟,乃至立於清朝時期的街道標識牌等等。




曾經上上下下「穿金戴銀」,曾經一頭一臉盡顯「珠光寶氣」,曾經因舊時意義上的「繁華」而出過許多充滿冒險傳奇的人和事,昔日所有這些「曾經」現在都已風光不再,只留下一些把由興而衰記錄在案的舊跡......



本文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