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春季當養肝,更當養肺。「肺氣」強才能百病不生,健康無憂。
春季養生:記住這些可增強「肺氣」
春季養肺,應當補養結合,注意補益正氣、以藥養肝、防風除濕、清熱生津。
補益正氣
春天氣候溫暖多風,非常適合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與傳播,故多發流行性傳染病,因此需要吃些能補充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的藥物。特別是對久病將愈、病後體虛、手術後氣血虧虛,以及老人、兒童更為必要。
春天進補應注意季節特點,根據各地區氣候的不同,因地因時因人而異,合理選用溫、熱、涼、平和、益氣、利血、養陽、補陰等調養臟腑的方藥。
通常,對無病及個人體質情況偏頗不大者,北方進補宜選辛、甘之品,兼以溫補,如人參、熟地、當歸、黃芪等,用以幫助春陽升發,保護陽氣;南方氣候暖濕,常春雨綿綿,宜兼顧健脾利濕之品,如黨參、茯苓、白朮、 苡仁等。春暖花開之後可進涼補之品,如玉竹、生地、沙參等。
以藥養肝
春季是肝陽上亢、肝病易發的季節。以藥養肝是春季藥養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應在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進行。
常用的養肝明目中藥有枸杞子、菊花、蒼朮、白蒺藜等;養肝榮筋類藥物有肉蓯蓉、木瓜、菟絲子、枸杞子、牛膝等;柔肝理氣和血類藥物有地骨皮、柴胡、白芍、川楝、地黃、黃精、枸杞子等。
防風除濕
春季多雨多風,故而春季中藥調養還要意防風除濕。益氣補肺健脾為防風除濕的根本之法。
中醫認為,肺在人體臟腑中位置最高,稱為「華蓋」,且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又稱「嬌髒」。脾喜燥惡濕,主運化水濕,脾的功能健旺可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而生濕。尤其是肺脾氣虛的人抵抗風寒、風熱、風濕的能力低下,易患感冒,也容易得風濕病。
清熱生津
早春天氣較冷,但感風寒之邪,入里可化熱,再加上冬天過食溫熱之品,人體內多有鬱熱積蓄。此外,晚春之時風溫邪氣開始流行,因此對不少人來說,春季還需服用能夠清熱的藥物。由於熱能耗損津液,造成津液不足,故在服用清熱藥時,還宜選用能生津的中藥。常用的中藥有人參、黨參、 黃芪、黃精、防風、薏苡仁、白朮、肉蓯蓉、枸杞子、山茱萸、女貞子、白芍、板藍根、蘆根、石斛、麥冬、玉竹、胖大海。
重視防風禦寒,增減衣服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風性善行數變」,「春多風病」,「春來不可背寒,寒則傷肺」。因此,要遵循「春捂秋凍」的規律,注意防寒、防風保暖,根據天氣變化和體質情況適時增減衣服,防風禦寒,以順應驟變,斂陰護陽,防病保健。
合理調攝飲食,減酸宜甘
中醫素有「當春之時,食以減酸為甘,以養脾扶陽」之說。因此,春季的飲食調攝應以健脾壯陽為主,在日常膳食中應多吃些雞、魚、肉、蛋、豆製品以及新鮮蔬菜、水果、乾果等富含高蛋白、高維生素、高微量元素、高糖和溫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之品,以增加營養、扶助陽氣,使之興旺。
改變居室環境,以利養陽
室內要經常打掃,保持清潔整齊,物品放置有序。還可養花、種草、養魚,不僅能綠化、美化、凈化居室,還可調節室內空氣環境。門窗要常開,使室內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新鮮,這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養志除疲,以利「春夏養陽」。
積極體育鍛鍊,增強體質
古人云:「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正是萬物萌發、草長花開的大好時光,也是開展體育鍛鍊的黃金季節。因此,要「早臥早起,廣步於庭」,或郊遊覽勝,或登高踏青,或練拳做操,或散步慢跑。這些適應時令特點的活動,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瘀滯疏散,防病於未然,又可暢達心胸,怡情養性,增強體質。
避開花粉,謹防過敏
過敏體質者要注意避開花粉等過敏原,外出最好戴口罩。
調節情緒,怡情養性
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飲食,如綠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這些食品能興奮神經系統,消除疲勞,防止「春困」和情緒低沉。另外,處事不要過激,力求心平氣和,情緒安定。養魚、賞花、垂釣等都可調節情緒,怡情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