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將來親近你還是疏遠你,多半取決於四件小事,七歲前就有預兆

2023-02-20   母嬰參考

原標題:孩子將來親近你還是疏遠你,多半取決於四件小事,七歲前就有預兆

孩子將來親近你還是疏遠你,多半取決於四件小事,七歲前就有預兆

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莫過於舐犢之愛。

子女初臨人世,赤手空拳,懵懂無知,他們只能依靠著父母生存,親子之間建立起了依賴關係,彼此需要,親密無間。

可伴隨著子女的成長,他們的世界愈發廣闊,與越來越多的人建立了羈絆,父母不再是子女的唯一。

這時,敏感的父母已經能感覺到,子女似乎開始慢慢與自己的關係變疏遠了,甚至能用「冷淡」來形容,這令他們無法接受。

其實你們知道嗎?親子關係的疏遠並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冷淡往往是從你們的日常相處中就能看出苗頭的。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七歲以前,親子相處模式很重要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到:

人生是每七年為一個完整的心理成長周期,每七年形成一個發展周期。

而第一個發展周期,也就是孩子出生的頭七年,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特別重要,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影響著孩子們個性的發育、人格的養成,順帶著也會預示著你們未來的親疏遠近。

孩子親近你還是疏遠你,多半取決於四件事

1、孩子需要安慰時,你選擇了冷漠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情緒調節能力的,他們往往是通過哭鬧等反應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情緒調節能力的,他們往往是通過哭鬧等反應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們發泄不良情緒時,他們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回應和安慰的,需要父母接納他們,這更有利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如果父母一直無視,看不到孩子的不安和焦慮,在他們需要安慰的時候,選擇了冷漠,那么小孩堆積的不良情緒就會越來越多,容易變得抑鬱暴躁、沒有安全感。

再者,你們的冷漠會把孩子們推得越來越遠,以後再想親近,可能就會變得比較困難。

2、孩子需要認同時,你選擇了否定

《父母的語言》中有提到過一句話:「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父母的語言》中有提到過一句話:「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生來就喜歡「說教」,他們總愛用上位者的姿態來批評、否定、無視子女的觀點。

在父母們看來,孩子們的想法總是「愚蠢」的,要求子女跟著自己的想法走,一旦他們沒有答應,又恰好出現了失誤,父母們就會選擇在旁邊幸災樂禍,「當初都說了聽我的,你看看現在XX。」

再一次地否定打壓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長期以往,很容易導致小孩在一次次的打擊和否定聲中出現「原生自卑「。

以至於他們的性格也變得唯唯諾諾,缺乏主見和決斷力,未來做事畏手畏腳,不敢隨便出風頭,而且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中,難以做出一番大成就。

以至於他們的性格也變得唯唯諾諾,缺乏主見和決斷力,未來做事畏手畏腳,不敢隨便出風頭,而且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中,難以做出一番大成就。

再者,父母的否定聲也可能令孩子們出現PDST,為了躲避這些傷害,孩子們會不自覺地在父母們面前隱藏自己,親子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疏遠。

反之,如果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能認同他們的觀點,支持他們的興趣愛好,往往能夠增進孩子們對你的信任感,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愈發好。

3、孩子需要隱私時,你選擇了無視

調查研究發現,大約有30%的中小學生日記和信件,都被父母偷看過。

調查研究發現,大約有30%的中小學生日記和信件,都被父母偷看過。

很多家長都覺得小孩就是自己的所有物,自己身為監護人,當然有權力去看孩子的任何東西,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實際上,孩子兩歲開始,其自我意識便會覺醒,他們將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是很正常的。

到了五六歲以後,孩子們的獨立意識增強,他們開始有了羞恥心,也想要保護屬於自己的小秘密,有些話並不想告訴父母。

如果你們不能學會尊重孩子的個人隱私,經常去干涉孩子們的私人空間,擅自做主,很容易導致小孩開始敵視父母,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淡漠。

請父母們記住:保護孩子們的隱私,尊重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才是讓你們保持密切往來的重要保障。

4、孩子需要分享時,你選擇了打壓

美國學者希克森特米哈伊曾說:「幼兒的好奇心越強,問題就越多,話就越多,這與他們知識經驗蒙昧、貧乏有關。」

美國學者希克森特米哈伊曾說:「幼兒的好奇心越強,問題就越多,話就越多,這與他們知識經驗蒙昧、貧乏有關。」

孩子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對很多東西都一知半解,所以經常會控制不住好奇心,對著父母問東問西,想到什麼事情都想要立馬跟父母分享,表達自己的情緒。

可很多父母或許是因為工作壓力,回家後通常不願意接受孩子們的心意,總是糊弄幾句他們,甚至打壓他們的表達欲和分享欲。

而你們的態度,恰好為日後親子關係走向疏遠埋下了伏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走向,往往從小就能看出來,你們日常的相處,你們對孩子的態度,將影響著他們未來和你的關係。

一個事事有回應,尊重愛護孩子的父母,多半能夠得到小孩子的青睞,他們日後與父母也會走得更近。

反之,一個經常冷落、打擊孩子,扼殺小朋友們童心的父母,多半容易讓孩子們避而遠之,未來親子關係也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