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先驅

2022-08-05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二戰德國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先驅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是二戰德國早期開發的大口徑裝備,雖然威力巨大,但本身並不成熟,在試生產了2輛之後就放棄了,它們的一些設計經驗則用於後期的相關設備身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算是開山鼻祖了。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

最早的德國坦克殲擊車

雖然二戰德國最早服役的坦克殲擊車,是用一號坦克底盤改裝的黃鼠狼1,但是真正從設計上來講,早在1935年左右,元首就提出了研製自行火炮的想法,在1939年9月,使用現成裝甲底盤搭載105或者128毫米口徑火炮的坦克殲擊車思路就已經提出,當時二戰才剛剛爆發幾天。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安裝如此大口徑的坦克殲擊車,或者叫自行反坦克炮,思路本身還是很超前的,當時世界主流的反坦克炮不過是37毫米、45毫米,或者英軍的QF2磅炮(40毫米)。安裝超大口徑火炮,一是考慮到未來裝甲升級的需要,另一個則是當成突擊炮,為步兵掃清進攻的障礙。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

在二戰初期,德軍手中可以承載重炮的裝甲底盤稀缺,用於反坦克的加農炮和支援步兵的步兵炮有很大差異,一號、二號坦克的小身板根本扛不起,用來安裝76.2毫米炮都有點勉強。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

最後設計師選擇了K18型52倍徑105毫米炮,該炮能夠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30°傾斜角放置的111毫米鋼裝甲,或者垂直放置的133毫米鋼裝甲,100米距離上能擊穿垂直164毫米鋼裝甲,比後來的「虎」式坦克還強。

底盤則選擇了當時已經成熟的四號A型底盤,使用一台邁巴赫HL120TRM型引擎,輸出功率300馬力,最大行駛速度40千米每小時。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

戰鬥部設置在底盤中後部,延中軸線布置火炮,固定式炮塔,頂部後方敞開式,前方駕駛室有突出的裝甲保護,整體上來說防護力不強,正面最大裝甲厚度50毫米,側面20毫米,最薄處只有10毫米。

儘管火炮成功的裝上了底盤,但是考慮到巨大的後坐力,火炮增設了一個巨大的雙室制退器,同時左右射界只有區區左右各8°,俯仰角度在-10°~15°。輔助武器為一挺車內攜帶的MG34型7.62毫米機槍,另有3支衝鋒鎗,它們都需要乘員探出身子使用,敵步兵靠近後在高大的坦克上反擊無異於自尋死路,只能算是基本的防禦。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

大麥克斯的服役

原型車在1941年3月底完成,並向元首做了展示,被命名為Dickermax(大麥克斯)元首要求兵工廠以此為基礎,研發一種超重型的坦克殲擊車。

同年,僅生產了2輛的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被派往蘇德戰場,隸屬於521裝甲營,用實戰來檢驗該車的性能。實戰中一輛因為彈藥殉爆被毀,另一輛受損後運至馬格德堡,後來記錄消失。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

前線部隊對大麥克斯的評價不高,首先該車機動性很差,尤其是越野機動不如其他裝甲車輛,引擎和傳動部件故障率高,炮口火焰大,缺乏車載自衛輕武器。另一方面,士兵們對大麥克斯的105毫米主炮讚賞有加,認為他是對付蘇軍坦克、混凝土碉堡的有力武器,能輕易擊穿T-34和KV-1等坦克。

被毀的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

雖然大麥克斯沒能得到量產,只在前線有限的服役,但是它的許多設計經驗和使用經驗得到傳承,之後德國開始研究「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和「獵豹」坦克殲擊車,可以看到的是後兩者比起大麥克斯來說要成功得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d598ef3a2524e74b0df598b6a7c4d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