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片《雙子殺手》終於上映了!
周五,條姐懷著忐忑的心情走入電影院。
說實話,條姐在周三寫電影招募的時候,就大概預料到了結果。
北美票房遭遇滑鐵盧,口碑創新低。
豆瓣7.1的評分。
評價都是清一色的【故事老套,李安失手了】。
連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口碑分化的現象都沒有出現。
一切跡象,都在預示著這部三屆奧斯卡得主李安導演的新片,貌似真的失敗了。
連李安本人接受採訪時,都說導演是個體力活。
這個職業有時更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感知力與旺盛的創作精力。
因此,年輕時的創造力,比年老時的經驗更有魅力。
所以,難道如今65歲的李安,真的已經「耳聾昏聵」,不再是當導演的最好年紀?
條姐不想先下結論,我們先來看看電影。
首先是故事劇情。
美國國防情報局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飾),準備退休之際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殺手的追殺,在兩人的激烈較量中,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了20多歲的自己,一場我與我的對決旋即展開。
特工復仇,殺手對決,光看介紹都讓人昏昏欲睡的故事,宛如一部80年代的爆米花電影。
兩個字:老套!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毫無新意的電影故事,在李安手中,也並沒有出現新奇的故事結構與講述視角。
儘管節奏把握還是優秀導演水準,但這種平鋪直敘,幾乎令所有懸念設置失效。
觀眾完全能在一個個謎底揭曉之前,猜到故事的發展走勢。
豪無懸念!
再來看備受矚目的120幀+4K+3D的極限技術,和兩個威爾·史密斯同框對打的特效技術。
120幀+4K+3D不必多說,早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時,這門科技就被傳的神乎其神。
再加上當時同期上映的諾蘭IMAX版《敦刻爾克》。
兩位好萊塢大神幾乎同時用新作品,發起了對大銀幕的探索。
極盡所能的令觀眾感受何為身臨其境。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炫技驚喜?
確實,不可否認《雙子殺手》最初對於技術的設想,甚至花高價用逼真特效做出兩個威爾·史密斯同框對打的畫面,開始就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想要令觀眾沉浸在故事中,不被虛假的畫面所干擾。
這點並沒錯。
但因為故事本身和場景設置的差異,又因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珠玉在前。
《雙子殺手》即便用上了頂級技術,但在令觀眾身臨其境的方面,依然收效甚微。
因此當年對技術的吹捧,也不免變成了時至今日《雙子殺手》炫耀技術挽尊的鐵證。
所以,《雙子殺手》竟是李安江郎才盡之作?
不,李安對這部電影盡了全力。
仔細看看影片的前半段,李安運用他用影像講故事的極高天賦,將這個殺手故事儘可能拍得更加緊張刺激。
驚險的飛車打戲。
刺激的槍戰場面。
這一切,似乎都證實著李安導演對藝術的感知能力並沒有回退。
那麼問題出在哪?
兩個字:劇本。
其實電影有時就像是做飯,故事劇本就如這食材的優劣,它對一道菜品的質量,往往有著決定性作用。
即便再厲害的大廚,面對臭魚爛蝦施展出渾身解數,依然很難做出精美的滿漢全席。
下面隆重介紹本片編劇戴維·貝尼奧夫。
神鬼邏輯玩砸《權利的遊戲》,妙手回春寫垮《冰與火》人設的就是他!
而在禍害完神作《權利的遊戲》之後,這位毒編劇又來禍害安叔了。
《雙子殺手》劇情全面垮塌,就是拜他所賜!
一個平庸的殺手復仇故事,對十年前的觀眾來說都太過熟悉。
再加上模式化的退休殺手慘遭組織追殺的劇情,老套到讓觀眾根本無法全身心的沉浸在故事中。
即便有120幀+4K+3D和特效的加持,觀眾也不免會發出「殺雞焉用牛刀」的嘆息。
那麼問題來了。
有《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為例,李安並不是一個不會選題材,選故事的人。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李安這次錯選劇本?
其實熟悉李安導演的觀眾都知道,在李安的很多重要作品中,父親的形象一直都很重要。
不管是《喜宴》中,父親與同性戀兒子達成台面下的共識。
《推手》中,父子在緘默中維持表面的和諧。
還是《飲食男女》中,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之道來詮釋父子關係。
這李安「父親三部曲」無一例外,只在於展現傳統儒家思想中的父子關係,卻並沒有對這種父子關係進行反思。
要知道在東亞文化圈,父為子綱與孝道思想的雙重捆綁下,傳統親子關係異常壓抑。
可這種親子矛盾,又會在儒家和諧之道的影響下被掩蓋,可骨子裡並沒有被消解。
直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才對父親角色和自我認知的理解,都更深一步。
在影片中,派父親的角色出場並不多,但每一句話都是兒子派之後人生的指路明燈。
「什麼都信就是什麼都不信。」
「老虎不是你的朋友。」
而派在成長的道路中,也在反覆驗證父母的人生哲學。
在孤舟上只有信仰便無法存活,獸性變成了他的選擇。回歸社會想要活下去,用謊言編造出的美麗世界,信仰同樣也是他的選擇。
到了《雙子殺手》,其實是李安對父親和自我認知,有了更加深層次的理解。
在本片中,李安將父親的形象極度異化。
身為複製人殺手的小克(23歲),並沒有血緣關係的父親。
而養育他的所謂父親是偷用亨利DNA,製造出小克的國土安全局大佬。
這位大佬還指派小克去刺殺他的本體:51歲的特工亨利。
一場父親與自我的對決。
聽從父親指令謀殺自我本體,還是幫助本體選擇「弒父」?
成為小克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考驗。
至於最終結局,條姐就不劇透了,不過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猜到了。
而這就是李安對於父子與自我認知解讀的最新答案。
同時這也是李安選擇這個劇本的最大原因。
但條姐想說的是,即便想要表達同樣主題,本劇文本也絕對不是最優解。
說回電影,國外已上映一周的《雙子殺手》虧本,似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題材選擇的失誤,對李安這樣的成熟導演來說,也沒什麼可洗的。
但我們真的可以因為一部電影的失手,就判定導演死刑,把江郎才盡的標籤貼上去嗎?
條姐並不這樣認為。
話說,李安導演講故事的風格依然吸引我。
所以只要他繼續將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用故事和台詞如印章般印刻在自己的作品上,條姐依然會走進電影院支持他。
但至於那個毒編劇戴維·貝尼奧夫,條姐我算是記住你了!
下次,打死我也不會再看你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