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八大金剛,藏於深山老林,歷史上真實的座山雕是怎麼死的?

2022-03-17   耀眼生活

原標題:坐擁八大金剛,藏於深山老林,歷史上真實的座山雕是怎麼死的?

我死了,牡丹江就太平了。在死前,座山雕淡淡地說

民國時期,要說土匪中名氣最大的,那當屬座山雕崔三爺。《林海雪原》講的便是楊子榮智擒座山雕的故事。「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楊子榮身處虎穴,鬥智斗勇,最終從內部瓦解了座山雕一夥。

座山雕原名崔玉琳,後更名為張樂山,是一名山東大漢,在家排行老三,後常被人稱作「崔三爺」。張樂山出身土匪世家,爺爺與父親皆土匪出身,現在土匪圈子的名氣,並不大,屬於草根土匪。在一次打家劫舍過程中,被官府抓住,最終被處死。

張樂山成為了一名孤兒,無奈之下只得跟隨親戚共同闖蕩關東,以求得能夠填飽肚子。

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他從事了一份伐木工的工作。眾所周知,我們伐木累,伐木不但累,工資還少。張樂山算了一下,就靠著伐木的工作,干一輩子都沒辦法蓋房娶媳婦。

「人若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張樂山想過通過正途賺錢,但他沒有文化,沒有背景,沒有特長,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走到人生巔峰的難度是相當大的。

驚聞周邊村莊鬧土匪,正在招兵買馬。張樂山便動了加入土匪創業的這一心思,仗著自己優越的背景,成為了土匪的一員。原來,背景真的很重要,張樂山憑藉著祖上的「榮光」,在土匪中如魚得水,不久之後便坐上了頭把交椅。

不得不說,天賦真的很重要。

座山雕在各大勢力間左右逢源

張樂山業務能力強,在他的帶領下,土匪的勢力逐漸發展壯大,成了一股讓當地政府不能忽視的力量。樹大招風,張樂山很快便招致政府軍隊的清剿,由於他常年在深山老林生活,熟悉地形,清剿部隊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效。

迫於生存的壓力,張樂山曾投靠於抗聯,成為了一支正規武裝。好景不長,他又被日本人拉攏,在左右搖擺之中,賺取了足夠的利益。即便是這樣,張樂山仍舊能夠明哲保身,靠著自己出色的嗅覺一直存活到抗戰勝利。

張樂山又被牡丹江軍區收編,後張樂山又在國民黨的挑唆之下,重新與我軍為敵。已經成為強弩之末的國民黨,靠著幾伙土匪又能掀起怎樣的風浪。很快,這一夥由土匪組成的聯軍便被抗日名將李荊璞打敗,張樂山再度發揮了他腳底抹油的長處,逃進了深山老林之中。

經此一役,牡丹江地區的土匪被消滅殆盡,張樂山帶著幾個殘兵敗將繼續逃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幻想著依託有利地形,繼續與我軍周旋。但我軍清繳牡丹江地區土匪的決心依舊沒有動搖,一個從敵人內部瓦解敵人的方案悄然間開始實施。

楊子榮智取威虎山

楊子榮智取威虎山很顯然不如影視作品中精彩,但也足夠驚心動魄。為了徹底清剿牡丹江地區的匪患,在1947年五月,楊子榮一行六人奉命前去追剿張樂山。

在蛤蟆塘處遇到了張樂山的手下,楊子榮用黑話獲得了張樂山手下的信任,自己偽裝成另一土匪頭子九彪的手下。言語之中,楊子榮透露了想要投靠的意思,當時的張樂山正處於用人之際,手下的弟兄也立功心切,不顧及張樂山之前定下的規矩,將楊子榮等人帶入了內堂之中。

當時的張樂山正在休息,他手下的一個連長便前去繳楊子榮的械,早已做好準備的楊子榮反手制服了張樂山手下的這個連長。

這個連長就是一個小人物,根本犯不上為之鋌而走險。這一番折騰驚醒了熟睡的張樂山,在八大金剛的簇擁之中,張樂山用槍指著楊子榮的頭。

按照楊子榮的本事,完全可以反手制服張樂山,但是無形之中也會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張樂山身旁的八大金剛各個身懷絕技,一旦出現紕漏,再追剿張樂山將難上加難。

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楊子榮急中生智,謊稱是由於張樂山連長不講規矩,壞了義氣,才發生了剛才的不愉快。楊子榮充分利用土匪間講規矩,講義氣的特點,說服張樂山下山給九彪道歉,成為了這件事的轉折點。

張樂山英明一世,等到他跟隨楊子榮下山後,才發現自己已然落入了我軍的包圍圈。當時已一把年紀的張樂山仍舊幻想逃跑,最終被制服,成為了我軍的階下囚。

張樂山最終踏上了與祖輩相同的一條路

張樂山最終被我軍逮捕,對於這個結局,他早就預料到了。在他看來,像他這種人,多活的每一天都是額外賺的。他不怕死亡,但他糾結的是他被楊子榮智商碾壓。

最終自己乖乖地走下了山,被我軍活捉,這對於從民國開始發跡,期間與東北軍張作霖斗,與日偽軍斗,但沒有想到,最終以如此的方式落入了我軍的手中。

本著寬大處理的政策,畢竟當年座山雕也為抗日做出過貢獻,因此並沒有著急審判張樂山,而是將他關進了大獄。在被抓捕時,張樂山已過了花甲之年,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無節制的抽煙飲酒,他的身體狀態非常糟糕。

加上被抓得鬱悶,張樂山曾在監獄內便患過病,我軍還為他治過病,畢竟他曾為抗日出過力,並且也已經這麼大年紀。但牡丹江地區的百姓並不樂意,他們聲討張樂山,要求他接受法律的制裁。

雖然當時張樂山的身體狀態已經非常糟糕,但我軍還是依法對張樂山進行了審判,判處了他死刑。張樂山最終還是接受了人民的審判,得到了他應有的下場。

在臨死之前,張樂山淡淡地說,「我死後,牡丹江就太平了」。

時針說

對於張樂山,我承認在亂世之中,存活不易。土匪出身的名將不在少數,張作霖曾經也是土匪出身,但張樂山與張作霖的人生軌跡卻截然不同。

不得不說,張樂山擁有出色的嗅覺,但其格局與眼光僅僅局限於眼前的利益。他一生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管是加入抗聯,加入偽軍,還是被國民黨拉攏,無非都在追求的是個人的利益。

由此可見,信仰對於一個人巨大的作用。革命前輩有著信仰,能夠在面臨生命危險與巨大誘惑時,守得住本心,知道自己為何而戰。而張樂山就好似茫茫世間的一片飛鴻,他不知道自己將要飄到何方,誰給他好處便給誰,怎樣能活著便怎麼做。沒有立場,沒有理想,經營一生,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死,成為了時代的棄兒,令人唏噓。

假如張樂山能夠靠著自己的頭腦,看清形勢,早日為人民而戰,必然也能夠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可惜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