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女性朋友在和我聊天的時候,說了這樣一件事:她和旁人討論問題時,說了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卻被在場的一位男生嘲笑沒文化。 這位男生說,「匹夫」只能用來形容男子,女人說這個話是錯了的。
這件事讓我這位朋友覺得很沒面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匹夫」到底何意?女人說這話真的就錯了嗎?本期我們認真客觀地分析一下這8個字。
這8個字,最早出現在明代文人顧炎武的《日知錄》里。顧炎武是明末傑出的經史學家、學者,與王夫之和黃宗羲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而《目知錄》則是他的代表作,也是17世紀中葉的一部學術巨著,在後來數百年里都有很深的影響。全書一共是三十二卷本,條目達1019條。而「匹夫有責」則出自其中的第13卷,也就是《正始》一卷,它的原文是這樣的: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這個話的意思其實挺簡單,就是說當遇到需要大事時,人人都有責任保護天下,哪怕是最卑微的匹夫,這就是這句話最開始的出處。後來,梁啟超把這句話作了稍稍的改變,成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8個字的形式。
從這8個字的出處,不管是在顧炎武的原句,還是在梁啟超手上,其實都沒有強調是否特指男子。所以我們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得溯本求源,了解「匹夫」二字的用法。
匹夫這個詞,最開始出現在《左傳·昭公六年》,原文為:「「匹夫為善,民猶則之,況國君乎?」而《韓非子·有度》中也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一說。在這時,字面上雖然不是特指男子,但匹夫時常與大臣、君主相對,在那個時代,這些人幾乎都是男子。
到了東漢後,匹夫則開始指代平民百姓,比如《晉書.劉隗傳》中寫道:「況龕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肅喪紀之禮」,此時它指的就是平常人。
而且在各種運用中,「匹夫」二字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意思。它可以指有勇無謀的人,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也就是匹夫之勇的出處。它也可以指不學無術的人,比如稱人老匹夫時,它就是貶義詞了。
總之,不管是從這8個字的出處,還是從「匹夫」二字的意義引申來看,現代女子們拍著胸脯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匹夫早就不只是單指男子。
對於這種咱們平時生活里經常用的名言,很多朋友都會犯望文生義、想當然的毛病。比如成語「登堂入室」,其實本身是一個褒義詞,出自《論語·先進》一文,原文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這是孔子用來形容自己弟子的話,說他的彈瑟技巧已經能登上廳堂了,只是暫時還沒進入內室,沒有達到最高境界,還需要努力。可見「登堂入室」的意思是求學時,應該慢慢積累,由淺入深,讓自己漸漸達入室的較高水平。但現在的用法裡,很多人把它當貶義詞用,形容小人誤進某個領域或達到哪個地位。這種用法,本身是錯誤的。
而與「登堂入室」相反,成語「炙手可熱」則明明本身是個貶義詞,現在卻經常被當成中性詞,甚至是褒義詞在用。炙手可熱出自杜甫的諷喻名篇《麗人行》,本意是一個人勢力很大,而且氣焰囂張,讓人只能敬而遠之,不願靠近。但現在則經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名氣很大,與原意是有很大差別的。
漢語的博大精深,就在於一個詞往往有多重意思,而且很多意思都在不斷的變化中。大家平時還知道哪些經常被用錯的成語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