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藥,橫掃氣、火、濕、熱,還降血糖、抗抑鬱、抗腫瘤

2023-07-30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奇妙的中藥,橫掃氣、火、濕、熱,還降血糖、抗抑鬱、抗腫瘤

相信有很多人在小時候會有經常流鼻血的情況,每當遇到流鼻血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用紙卷塞住鼻子,當然如果是比較普通的流鼻血,的確只需要簡易處理一下即可。但是如果長期、頻繁的流鼻血,那就需要引起注重了。而中醫領域裡,用於治療流鼻血的中藥、方劑其實有很多,不過在中醫四小經典之一的《藥性賦》中,卻旗幟鮮明的指出了,有一味中藥,是治療流鼻血的最佳良藥,它就是——梔子。《藥性賦》中指出,「梔子涼心腎,鼻衄最宜」。

梔子這味中藥,藥用歷史悠久,可追溯至《神農本草經》,然而通過查閱《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和《藥性論》中都沒有找到梔子可以用於鼻出血的記載。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古代本草典籍中對梔子的藥效記述。在《神農本草經》中,對梔子的藥用功效,主要分為「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齄鼻」以及「白癩赤癩瘡瘍」,也就是說,梔子在最初是用來治療熱證和瘡瘍疾病的。《名醫別錄》中對於梔子的藥效,主要分為「療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以及「心中煩悶」。

然而,到了醫聖張仲景時代,梔子的臨床應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張仲景運用梔子的經方主要有十個。有醫者通過統計仲景所用梔子的方劑,對十大含有梔子的良方的病機做過總結,發現梔子豉湯的病機為熱郁胃中,梔子甘草豉湯的病機為熱郁胃中、耗氣傷津,梔子生薑豉湯的病機為熱郁胃中、氣機上逆;梔子厚朴湯的病機為熱郁胃腸,梔子乾薑湯的病機為中焦虛寒、熱蘊胃中;枳實梔子豉湯的病機為勞復熱郁、氣滯胃脘;茵陳蒿湯的病機為濕熱鬱蒸、濕熱並重,梔子柏皮湯的病機為濕熱鬱蒸、熱重濕輕;梔子大黃湯的病機為濕熱鬱蒸、熱盛濕蘊;大黃硝石湯的病機為濕熱鬱蒸、熱盛里實[1]。這也就是說,仲景所用梔子,主要集中在胃中鬱熱的層面

而《藥性論》中對於梔子的作用,又有一些變化,「殺䗪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腫病」,這些藥效記載,有些還被後世的藥理學研究證實。然而,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指出,梔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本草綱目》在梔子條下的附方里,第一個就是引自《黎居士易簡方》里的一個簡便良方,用「山梔子燒灰吹之」,可治「鼻中衄血」,而且還「屢用有效」。

當然,對於梔子的藥用功效,《本草匯言》對它的作用可謂是較為全面,首先點出梔子「清氣涼血,散三焦火郁之藥也」。然後逐步解析,「三焦浮游之火,六鬱氣結之火,皆可清也」。不僅如此,還總結了「氣、火、濕、熱,四端壅閉不通之所致病,惟山梔均可治之」。而這些病理表現主要是頭皮疼而眉骨痛,白珠赤而腮頰腫;喉閉牙疼、口舌腫爛;熱極妄行,暴吐衄血;頭肉耳筋,跳扯不時;心煩鬱悶,欲吐不吐;濕熱蘊蓄,五疸發黃;氣鬱火郁,嘔噦酸苦;癃閉脹滿,小腹急疾等。由此可見,梔子的臨床妙用,自《本草匯言》開始,註定要開掛了。

對於梔子的配伍,也是頗有講究的。梔子與淡豆豉搭配,可起到清熱除煩的作用,可治邪熱留擾胸中的虛煩懊憹;梔子與側柏葉配伍,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血熱吐血、衄血;梔子配滑石,可起到清熱涼血、利尿通淋的作用,可治膀胱濕熱、小便澀痛;梔子配牡丹皮,可起到清熱涼血、疏肝泄熱的作用,可治肝脾血虛所致的發熱、脅痛,以及經來腹痛、頭痛、目澀等症;梔子配白茅根,可起到清熱涼血利尿的作用,可治衄血、尿血[2]。

梔子這味中藥不僅可以作為一味中藥,梔子花更是因「梔子花開」而家喻戶曉,其實當我們了解了梔子如此強大的臨床功效之後,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麼,梔子為什麼會取這麼一個名字呢?李時珍說「卮,酒器也。梔子象之,故名」。其實如果看到梔子的果實,很多人可能會由此聯想到古代人飲酒的器具,尤其是那個青銅酒卮,跟梔子的樣子還真有點像。無論梔子究竟是怎麼來的,但是都不影響它的臨床妙用,從古至今,它的作用一直很強大。

由於梔子苦寒之性較強,易傷中氣,且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脾胃虛弱的人容易導致噁心,而炒制後的梔子,苦寒之性大減,可弱化副作用。關於梔子的炮製,主要分為炒梔子、焦梔子和梔子炭。在臨床使用的時候,梔子的各種飲片的用途會略有不同,比如生梔子的瀉火利濕、涼血解毒力強,常用於治療溫病高熱、濕熱黃疸、濕熱淋證、瘡瘍腫毒、也可用於火邪熾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外用可治扭傷跌打。炒梔子、焦梔子均能清熱除煩,常用於治療熱郁心煩。梔子炭偏於涼血止血,常用於治療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證[3]。

正是由於梔子的藥用作用極其強大,所以臨床運用的就十分廣泛,但是也有研究發現,梔子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肝毒性。有相關學者通過對梔子的毒性和減毒方面的研究,總結出一個可行性規律:一是改變給藥途徑和改變劑型,對可能引發毒性反應的因素進行規避;二是通過傳統的中藥配伍,既可以發揮梔子的臨床療效,又消除或減弱梔子的毒副作用,以期達到增效減毒的效果;三是對梔子進行炮製,可以起到減毒增效的結果;四是控制劑量,加強量效關係和量毒關係研究,為將來梔子服用的劑量標準做充分的數據支撐[4]。

雖然目前有相關研究,認為梔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是它的臨床作用,無論是古代本草,還是現代藥理,都發現梔子擁有著獨特的奇妙作用,不能聽到「毒性」的風聲,就因噎廢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梔子具有解熱,鎮靜催眠,鎮痛,抗炎,保肝利膽,對胰腺的作用,抗病原體,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對心腦血管系統的影響等藥理作用[5]。不僅如此,藥理研究還發現,梔子還具有降血糖,抗動脈粥樣硬化,神經保護(腦缺血保護,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抗抑鬱,抗腫瘤,抗菌[6];免疫調節,抗血管新生,抗氧化[7]等藥理作用。由此可見,梔子的臨床作用,古往今來,都是棒棒噠!

而對於梔子的用量,也是值得臨床廣為關注的問題。通過總結和分析歷代中醫的用藥經驗,總結出梔子的臨床用量範圍為3~30g,常用劑量10~30g;如果用於治療精神系統(郁證、失眠、神昏譫語、心煩、急躁易怒)、呼吸系統(持續性高熱、暴喘)、免疫系統(系統性紅斑狼瘡)、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時,可與淡豆豉、黃芩、黃連、連翹、厚朴、麻黃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6~30g;如果用於治療消化系統(濕熱黃疸、肝炎)、循環系統(心絞痛)、泌尿系統(濕熱淋證、真菌感染)等疾病時,可與茵陳蒿、大黃、黃柏、半夏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9~20g;如果用於治療內分泌系統(甲亢、潮熱骨蒸、盜汗)、血液系統(牙齦出血,血淋、尿血)、外傷等疾病的時候,可與牡丹皮、柴胡、青黛、滑石、木通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3~30g[8]。

梔子之用,堪稱奇特,橫掃「氣、火、濕、熱」,妙不可言。不過對於梔子的臨床運用,需要記住幾點,第一個是梔子苦寒傷胃,脾胃虛弱、大便溏泄的人群要慎用,孕婦慎用;第二個是梔子的臨床用量,一般不要超過古制一兩(也就是現代的30克),超劑量使用,可能會引發毒性作用;第三個是梔子的療程應用,梔子的作用很強,但是卻需要中病即止,不宜長期使用;第四個是梔子的炮製,合理炮製,可以使得梔子減毒增效;第五個是梔子的配伍,按需配伍,對於梔子的減毒增效有著重要意義。總之,梔子雖是良藥,但也不能濫用。

參考文獻

[1]陳明村.張仲景運用梔子的方證研究[D].杭州:浙江中醫藥大學,2013:1-42.

[2]高學敏,李興廣,王淳.藥性賦白話解(第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葉定江,張世臣,吳皓.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炮製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方文娟,苗琦,羅光明.梔子毒性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15,46(6):70-72.

[5]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6]鄭玲,張文生.梔子現代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20,13(10):1813-1817.

[7]卜妍紅,陸婷,吳虹,等.梔子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9(6):89-93.

[8]郝瑞,韋宇,邸莎,等.梔子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醫藥,2021,41(2):256-258.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