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紅軍被30萬敵軍追擊,19歲戰士獻一計,毛主席:軍中有神人!

2024-09-20   無風卻起念

1935年,紅軍長徵到了烏江邊。

這烏江呀,水流湍急,兩岸陡峭,跟一道天塹似的。更要命的是,敵人早就在江邊布下了天羅地網,把橋都燒了,船也全沒了,想過去簡直比登天還難。

眼看著敵人就要追上來了,紅軍戰士們一個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才19歲的小伙子站了出來,他給毛主席出了一個大膽的主意。

毛主席聽了以後,連連點頭,說:「紅軍里有高人啊!」

這個小伙子到底出了個什麼妙計呢?他又是怎麼想到的這個辦法呢?

01

1934年12月,湘江之戰讓紅軍傷亡慘重,原本從江西瑞金出發的8.6萬餘人,經過湘江後僅剩3.5萬人。湘江的血戰至今仍然讓人心痛不已,江水被紅軍的鮮血染紅,當地人甚至流傳著「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話語。

湘江一役,讓紅軍元氣大傷。而現在,紅軍的隊伍即將面對另一個致命的天險——烏江。烏江作為一條奔騰湍急的大江,橫亘在紅軍面前。江水湍急,暗礁密布,江兩岸險峻如削,難以攀越,尤其是在烏江最窄處,江面不過二十米寬,但這卻是「天塹」一般的存在。

更糟糕的是,負責阻截紅軍的黔軍侯之擔早已命令將江上的所有橋樑摧毀,渡船也全數焚毀,就連附近的木材都被付之一炬,紅軍眼前的渡江方式徹底被斷絕。

02

此時,烏江對岸已經設下重重封鎖,守軍戒備森嚴。而紅軍的身後,則是緊追不捨的國民黨三十萬大軍。形勢十分嚴峻,紅軍再也無法承受像湘江戰役那樣的巨大傷亡,渡江勢在必行。

但如何渡江?是擺在紅軍面前最大的難題。湘江戰役的慘痛教訓還歷歷在目,紅軍的指揮官們知道,如果在烏江被困住,後果將不堪設想。會議上,大家一再討論,最後毛主席拍板:「渡!必須渡!只有渡過烏江,我們才能掌握主動權。」

劉伯承被任命為總指揮,他立即開始制定強渡烏江的計劃。然而,方案很快遇到困難。泅渡、搭橋、行船都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泅渡的人早已被敵軍的火力壓制,搭橋的木料也全無蹤影。面對眼前的局勢,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紅軍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03

就在眾人苦思冥想之際,一名年輕的戰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名19歲的戰士名叫石長階,是工兵連的成員。

他從小生活在江邊,對水性了如指掌,面對烏江的險情,他對連長王耀南說道:「我們可以用竹子來搭橋,沒有繩子,就用竹篾代替。竹篾在水裡浸泡後會更有韌性,能撐住江水的衝擊。」

王耀南眼睛一亮,立即帶著石長階勘察了江邊的竹林。他們發現烏江兩岸的竹林茂密,竹子的數量足夠用來搭建竹橋。王耀南當即決定採納石長階的建議,命令工兵連和百姓們一起砍伐竹子,並承諾每砍一根竹子,百姓將獲得10個銅錢的酬勞。

竹橋的設計十分巧妙,竹子編成的筐被用來裝石塊,沉入江底,作為橋樑的固定重心。而橋面的竹板則通過竹篾編織的繩子緊緊連接,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結構。為了保證橋樑的承重能力,橋面由三排竹子並排鋪設,形成寬敞的通道。

04

伴隨著敵軍的炮火,工兵連與百姓們爭分奪秒地趕工,而對岸的紅軍也用火力進行掩護。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一點一點地將竹橋拼接成形。每一塊竹板上,都浸透著戰士們的汗水與鮮血。

就在搭橋進程如火如荼地進行時,紅4團團長耿飆突然通過望遠鏡看到對岸的敵軍陣營下方有幾個熟悉的身影——那正是此前失去聯絡的紅軍勇士!原來,這些勇士在幾天前嘗試泅渡過江後,成功潛伏在了敵軍的老虎洞內,一直等待著支援的到來。

他們的出現,為紅軍強渡烏江增添了信心。隨著竹橋的不斷推進,紅軍士氣高漲,所有人都知道,這座竹橋一旦建成,他們將擁有擺脫敵人、爭奪主動權的機會。

05

然而,烏江的湍急江水並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戰士。石長階在搭建竹橋的過程中,不幸被敵人的炮火擊中,鮮血瞬間染紅了江水。即便如此,他依舊堅持撐住手中的竹板,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犧牲的那一瞬間,江水翻騰,像是在為這位年輕的英雄哭泣。而他的同袍們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們接過石長階手中的竹板,繼續將竹橋搭建到最後一刻。

當竹橋終於搭建完成,紅軍戰士們通過這座橋順利渡過了烏江,敵人再也無法追擊他們。這座用鮮血和智慧鑄就的竹橋,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也打開了通往遵義的道路。

06

毛主席得知渡江成功的消息後,感慨道:「紅軍里真有高人呀!」他對19歲的石長階獻出的妙計感到無比敬佩。這個年輕戰士用他的勇氣和智慧,幫助紅軍渡過了烏江天險,避免了湘江慘劇的重演。

烏江水依舊湍急,但那座竹橋已經成為歷史。紅軍的足跡踏過烏江,繼續向前。無論多麼艱難的險境,都無法阻擋紅軍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