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黃仁勛走向車企深處

2023-10-25     BusinessCars

原標題:焦慮的黃仁勛走向車企深處

時代的雪花對英偉達來說分外沉重。

10月17日,美國商務部的大棒再次揮動,這一次受傷的依然是英偉達,新的出口限制直接將英偉達的股價砸回了現實,超萬億美元市值的英偉達當天股價大跌近5%,市值一夜蒸發超過535億美元(約4000億元人民幣)。

而18日,作為英偉達CEO的黃世勛並沒有改變行程,依然出席了鴻海科技日,為鴻海站台,同時更為鴻海製造的電動車Model B站台,並且將要加大和鴻海在智能電動車上的合作,提出合作造車。

在面對風險時,黃仁勛再次將觸手直接伸向了汽車製造業,黃仁勛不滿足只做晶片供應商,想要在汽車行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同時合作的鴻海也一直有一個造車夢,希望能從智能化電動汽車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在全球消費晶片增長乏力和虛擬貨幣算力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作為最大的晶片設計供應商的英偉達也面臨著十分巨大的轉型壓力,特別是在美國商務部輪番的出口限制下,英偉達的傳統晶片業務面臨著銷售萎縮的態勢,這時作為曾經的非主營業務的汽車晶片業務迎來了新的重視。

打遍天下無敵手

在智能駕駛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產品點時,Orin晶片便逐漸充當起低端和高端的分水嶺,英偉達用短短的幾代產品就樹立了行業第一的地位,或者可以說是對汽車智駕晶片領域進行了一次降維打擊,以跨代的技術和算力實現了全面的超越。

事實上英偉達在智能駕駛晶片領域可以說也是厚積薄發,早在2015年英偉達就開始推出商用的智能駕駛晶片,在此之前英偉達在圖形處理晶片上的技術積累更是數十年的,智能駕駛晶片的研發要明顯領先競爭對手。

2015年,特斯拉展現了以視覺為主的智駕方案,加快了智能駕駛技術的落地,市場對於高圖形算力晶片的需求明顯增加,次年英偉達就發布了新一代智能駕駛平台DRIVE PX2,該平台晶片採用16nm工藝打造,功率250W,水冷散熱設計,支持12路攝像頭輸入、雷射定位、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同時支持多個Drive PX 2平台並行使用可以實現完全的自主駕駛。

這一年消費電子晶片才剛踏入14nm工藝,而同時代的車載晶片還停留在20nm以上的工藝水平,至於算力和性能就更難和英偉達正面對抗,靠著超強的性能,英偉達順利地獲得了主機廠的認可,梅賽德斯-奔馳率先確認了將和其深度合作智能駕駛車型的開發,此後英偉達陸續獲得了全球多個矚目主機廠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Tier 1的合作,正式進入汽車晶片供應商。

此後英偉達按照消費晶片的研發進度在推動智駕晶片的換代更新,從2015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會有更強的智駕晶片發布,汽車智能駕駛晶片成為了英偉達科技日中必然存在的重頭戲,一直到2019年Orin系列晶片的發布,英偉達在智能駕駛晶片行業變得名聲大噪,採用7nm工藝,最大算力超254TOPS,車規級產品的Orin-x成為高端智駕車型的唯一選擇。

同時業界就只剩下英偉達一人的傳說,以至於到目前都沒有任何能超越Orin-x的晶片出現,車企想要實現更強的直接算力平台唯一的方式就只有增加Orin-x晶片的數量,從一塊增加到兩塊,甚至在蔚來的NT2平台車型中選擇搭載四塊晶片來實現1016TOPS算力的超強性能。

在算力性能上能打敗英偉達的只有英偉達自己,在發布了單顆1000TFLOPs算力的Atlan晶片之後一年,英偉達就發布了性能翻倍的Thor晶片,並直接取代Atlan成為2024/2025年量產的新品,但是在這顆晶片還未上市的目前Orin-x晶片依然是行業內算力最高的智駕晶片。

可以說英偉達靠著Orin-x晶片已經順利的在汽車智駕晶片供應商中獲得了獨一無二的位置,但僅靠這顆晶片黃仁勛在汽車行業能走的路並不寬廣,並且這條路也充滿了挑戰。

消費晶片廠的轉型

在英偉達靠著智駕晶片在汽車行業中混得風生水起時,老競爭對手AMD和高通都沒閒著,高通憑藉著移動晶片順利地打入了車機晶片的供應體系中,同時靠著和英偉達相似的打法,也在車機晶片領域獲得了超然的地位,8155晶片成為車機晶片中最強大的代言,靠著8155晶片的成功高通甚至有了壟斷高端車機晶片供應的趨勢。

未上市先火的8295晶片就是高通地位真實的寫照,多個車企爭先搶奪8295平台的首發,想要凸顯自家車型研發的超前實力。

本來打算在汽車晶片進行超車的英偉達計劃一下落空了,特別是高通還計劃收購全球最大的汽車晶片供應商恩智浦,這將嚴重威脅到英偉達在汽車晶片領域的市場份額,幸運的是這項收購案最終未被通過,但高通在汽車晶片的野心已經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相比起英偉達和高通在汽車晶片的大放異彩,AMD的存在感稍弱一些,但不要忘記AMD是全球晶片企業中產業布局最廣的,無論是CPU還是GPU都有涉及,甚至在移動端也有不少產品,可以說整合能力甚至要強上英偉達和高通。

在2022款的特斯拉車型中,車機晶片已經全部換成性能更好的AMD晶片,而這款晶片的性能甚至比同時代的高通8155更強,AMD用自己的方式走成功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同時這條道路既是英偉達沒有走通的道路,也是高通最為重要的產品線。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代表特斯拉一直有著引領行業的作用,選擇AMD作為車機晶片,改變了車規級晶片的歷史,打開了非車規級車機晶片的新選擇,車規級認證會嚴重拖延車機晶片研發的進度,即使是將要上市的高通8295也落後消費級產品一代以上,非車規級晶片在帶來性能提升的同時還能降低成本,對於主機廠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選擇。

在成功上車特斯拉之後AMD在不久前又獲得了smart的官宣,下一代智能座艙將全球首搭AMD V2000晶片。

雖然AMD進入汽車晶片領域比英偉達和高通晚些,但多點開花的布局讓其成為一方不容小覷的勢力。

隨著在汽車晶片市場中的轉型經營,英偉達、高通、英特爾都獲得了不少的營收增長,在最新的財報中高通第二季度的汽車業務收入為4.47億美元,營收占比達到5%;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Mobileye第二季度汽車業務營收也有4.58億美元。

但是英偉達第二季度的汽車業務營收份額僅占總營收的1.9%,相比上一季度的4.12%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收入僅為2.53億美元,環比下降了15%,同比增長15%。

本來按照黃仁勛的規劃,未來汽車業務將與數據中心、遊戲並列成為英偉達的三大支柱業務,汽車業務將會是英偉達產業轉型的重要路線,但是二季度的增速突然由此前的100%以上下滑到15%,這讓轉型之路充滿了挑戰,特別是剛好在此時又遇上了美國商務部新的出口限制,作為主力業務的數據中心將面臨著下滑的風險,汽車業務成為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所以在最近半年時間中,黃仁勛在汽車業務方面才動作不斷,與聯發科合作座艙,從小鵬挖走吳新宙,再到和鴻海合作汽車工廠,這些動作都顯示出黃仁勛的焦慮。

同時汽車產業供應商體系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動,一級、二級、三級供應商體系已經淡化,只要誰有利可圖,誰能幫助主機廠最快速的集成一些功能出來,誰就能成為主機廠的供應商,英偉達目前也想要跳出單一的晶片供應,成為智駕一體化方案的供應商,提供一套軟硬體結合的方式,就像高通提供的一體式智能座艙方案一樣,於是就有了和鴻海的進一步合作。

可以說消費晶片新的增長點已經轉移到了汽車製造業,並且隨著新的研發節奏,市場的需求已經從單一的晶片過渡到一體化解決方案,曾經的競爭對手在新的賽道上又重新開始了比拼,未來誰能獲勝還未可知。

目前來看英偉達已經有所落後,雖然黃仁勛所有的焦慮都被藏在皮衣之下,但危機依然存在,這是黃仁勛所必須要面對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b7ba7fe12a781df983146b510332f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