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夜話 | 一鍵收藏卻從未學習,你有數字囤積症嗎?

2024-10-24     搜狐號政務

想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看到心動的「種草貼」,便一鍵收藏準備親自打卡體驗;瀏覽到有益於工作學習的「攻略貼」,趕緊收藏以備不時之需;手機里的照片千千萬,但哪一張都捨不得刪……最近,#收藏從未停止,行動從未開始#的話題引發了討論,網友們戲稱自己就像一隻「數字倉鼠」,患有深度的「數字囤積症」。

圍觀網友的討論可以發現,產生「數字囤積」的大部分原因來源於學習時間的碎片化,文章還沒看完便被日常性的事務打斷,只能收藏起來慢慢看。除此之外,工具性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下意識的被動累積等等,也是導致囤積行為的重要因素。

在數位技術的加持下,手機可以承載大量的數據,並且,這些數據也具有極強的可回溯性——想要查看時間線久遠的內容時,不必冥思苦想,滑動手指就能夠翻出資料。可以說,收藏這一功能,極大地滿足了人們信息採集、分類、搜索的需求,不被空間和時間所限制,隨手收藏、隨時取用。

當下,各大平台上的信息更新速度飛快,知識體系不斷更新,再加上不同的信息碰撞總會產生出新的視覺效果,讓人眼花繚亂之餘又應接不暇。在便利的數字存儲空間和過載的信息環境下,「情緒性存儲」的操作能使人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先碼為敬」的營銷口號得以深入人心。

就像一位網友調侃的那樣,「打開收藏夾,發現連結已失效,刪除過後發現已經不記得當時收藏的是什麼了。」一鍵收藏後,「意念學習」模式開啟,似乎只要連結在手中,就擁有「下次仔細看」的無限可能。結局往往是,這些昔日視為寶藏的內容幾乎沒有再次翻看的機會,只能躺在收藏夾里被迫「吃灰」。

連結越來越多,灰塵越積越厚。「囤積數字」「隨手碼住」很容易,但要把「收藏即擁有」的這種心理滿足感轉化為現實意義上的行動,卻並不簡單。

給收藏夾「斷舍離」,並非一鍵清空如此極端,也並不是完全不收藏。要知道,信息的交互本就是雙向的,有採集信息的能力,便擁有處理信息的能力。定期給自己的收藏夾「吹吹灰」,或許會發現,所謂的「乾貨」其實自己已掌握八九成,那些「血淚教訓」「避坑指南」其實不過營銷噱頭,並非所有的收藏都具有價值,而是自己賦予了它們太多的期待。

比起急用之時搜遍全網都找不到的慌亂,囤積信息的確令人心安,這並沒有錯,但對信息單純地「錯失恐慌」,只會讓收藏夾成為越來越大的「信息黑洞」。沉澱、轉化、思考,才能做信息的主人,讓它成為生活的輔助而非負擔。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趙蕊

審簽/ 明芳

監製/喬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b03427f06e6836059dbb72cb4fb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