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渣」的伴侶,我們越離不開(家 長 必 看)

2023-03-20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為什麼越「渣」的伴侶,我們越離不開(家 長 必 看)

為什麼有人會反覆遇上「渣男」?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優秀,顏值學歷性格收入都不錯,但他們總是反反覆復被「關係」拖垮

這樣的人隨處可見。

如同《再見愛人1》里的朱雅瓊和王秋雨:

《再見愛人2》里的宋寧峰和張婉婷:

可能有人很困惑:

為什麼他們總是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里糾纏,為什麼不離開?

其實原因往往很簡單:

越希望得到認可的人,越容易被操控。

但偏偏,這樣的人總會被那些「習慣打壓」的人吸引。

這又是為什麼呢?

美國哲學家阿蘭·德波頓曾經在一篇文章里解釋過這個現象:

如果讓一個人是在被控制、被羞辱、不缺少交流等不健康的環境里長大,那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因此拒絕一些健康的潛在的伴侶。不是因為他們不好,反而是因為他們太好,而這種太好的感覺對自己太陌生,反而會有壓迫感。

有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里尋找的不是快樂,而是熟悉感。

很多所謂的「吸渣體質」就是由上一代人培養起來的。

其中,最首當其衝的,就是打壓教育。

打擊教育,只會把孩子打趴

生活里經常會看到這種奇怪的現象:

誇別人孩子時,父母張嘴就來,但到了自己孩子那裡,總覺得要多敲打才對,不能讓孩子飄了。

殊不知你批評孩子什麼,他就朝著批評的方向去發展

1939年,美國愛荷華大學語言研究小組Wendell Johnson招募了22個孤兒,來進行一項實驗。

實驗的方式是不斷打擊這些孩子,只要他們開口說話,就指責他們說話結巴。

你猜怎麼著?一段時間後,本來伶牙俐齒的孩子,變成了真正的結巴,並伴隨一生!

一個當年參加測試的孩子,在74歲時知道了真相,痛苦不已,指責這個惡魔實驗——

「你毀了我的一生,我也許會成為自然科學家、考古學家或總統。可是,我卻成了一個可憐的結巴……」

孩子自信心和價值感完全依賴於周圍人的評價,長期的打壓只會讓他們錯誤定位,以為自己就是這麼差的人,更容易破罐破摔。

父母永遠也不知道,你的一句話,會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怎樣的人格。

成人後,他們就會從親密關係里複製這種模式:

去向一個「習慣挑刺的人」身上尋求認可

被否定打壓

對方越否定,越想得到對方認可

他們一次次把定義自我價值的主動權讓渡給別人。

幻想單憑自己就能扭轉關係里糟糕的局面。

但最終,他們只會重複、深陷於熟悉的痛苦之中:

無論對方怎麼打壓、羞辱、跟自己索取,都不會主動離開,直到對方越來越變本加厲,自己越來越得不到尊重...

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

必須深刻地向各位懺悔——

我家兩個娃在養育過程中,也險些犯了這樣的錯誤。

我家哥哥做什麼都很麻利,寫起作業來從不用人催。而弟弟則是個慢性子,寫作業速度跟他哥一比,老人就有話說了:

二寶什麼都好,就是太慢了,跟你哥學學。

幾次之後,二寶的明顯變化是,更慢了

我趕緊找老人私下開了個會,跟他們說千萬不要再說弟弟慢了,否則只會越來越慢。

我給弟弟準備了計時器,每天寫作業讓他給自己計個時間。這樣既對時間有了概念,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

我總是說:二寶真棒!今天比昨天快了1分鐘!

這樣的鼓勵,讓弟弟越來越專注,速度也明顯提升上來了!

就像《正面管教》創始人德雷克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都會越來越好。

孩子最初的自我認知是來自父母的反饋,假如始終都無法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他會認為那就是事實。

甚至,他們會始終人為自己是被審視的一方,從而害怕權威,不懂得和權威者相處,不懂得主動索取,容易表現得唯唯諾諾。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包子性格,容易挨欺。

所以養育的路上,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千萬別吝嗇你的讚賞。

先做病人,再做醫生

可是話又說回來,孩子豈不是說不得了?

當然不是。

許子東在一期的《圓桌派》里說過一句話,深以為然。

他說討論問題,一定要先做病人,再做醫生

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再好不過了。

總是以過來人的姿態去評價孩子的不足,只會加劇他們的挫敗感。

和孩子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洞察孩子犯錯的原因,才能在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時,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例如之前我發過孩子閱讀障礙的文章,有個姐妹半夜給我留言原來自己這麼久都錯怪孩子了,也沒再強迫孩子了。

之後神奇的事發生了,自從和孩子講了他可能閱讀障礙這件事後,孩子居然更願意花時間在閱讀上。

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去消化、自省和成長。

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羞辱。

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最後,說一句爛大街的話: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這裡的「溫柔以待」不是一味的誇讚,這會演變成敷衍;

更不是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挑錯,這更可能是一種控制和羞辱。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放下功利和攀比,聚焦到具體的自己。

挖掘孩子的潛力,幫孩子一起克服弱點和盲區。

畢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劇傷害,而是促進成長。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容地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從小被愛

就是一輩子的鎧甲

父母的態度

藏著孩子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aa6f974ff6b16b86000186c72e911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