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擁有察言觀色的技能?

2019-09-22     心之初婚姻情感挽回

你是否也有這種習慣,委屈自己去適應別人,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是否也會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01)

有位朋友跟我說起了她的一個困惑,她說不知道該不該對孩子實行愛與自由的養育方式。

她說搞不清楚孩子的狀態,她發現孩子有時候不跟別人打招呼,但有時候又會很主動的跟別人打招呼,反正是看心情。

她有些擔心說,會不會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沒有去教孩子一些禮貌方面的知識,是不是太放任孩子了。同時她也擔心因為自己做得不夠,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比如讓孩子以後會吃這方面的虧,這讓她有些焦慮。

因為我知道她孩子的狀況,我就反問他,那你孩子跟同學朋友相處的怎麼樣?

當我這麼一問的時候,她忽然對自己有了一個覺察,那並不是孩子的需要,那是他的需要。

和別人打招呼講禮貌其實是她的需要,並非是孩子的需要。因為她的孩子在學校里,和同學相處得非常好,很合群也很自如。哪怕她孩子不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也不妨礙人際關係的發展。

當她有了這個覺察之後,她發現其實是自己一直在適應別人、考慮別人。

她想起了自己的一個關於打招呼小困惑。

如果她走在街上,遠遠看到迎面走來了一個認識的人,這個時候她就會開始糾結到底要不要跟對方打招呼。

然後她會一直盯著對方看,如果看到對方也看到了自己,或是對自己打招呼的時候,她就趕緊會打招呼;如果對方沒有看到自己,那麼她也不會去主動打招呼,她就會趕緊走開。

為什麼會有這份困惑呢?因為她擔心自己不夠禮貌。如果不夠禮貌的話就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得不到別人的喜歡。但同時她又會有另外一個聲音,有時候她確實是不想跟別人打招呼。

(02)

為什麼我們會出現這樣的狀態?

就像這位朋友所說,她有一種擔心和焦慮,他擔心如果不這麼做就不會被別人喜歡。

這種擔心,來自於最初的依戀關係中的不安全感。

孩子一般在4歲左右,他的共情能力會快速的發展起來,這個共情能力也是我們所謂的同理心,就是在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正常發展的情況下,他大概會在4歲左右發展出這部分的能力。那麼,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更多的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或者說,他也更能理解到成年人語言背後的真實意思。

同樣的,我們也會發現,有的孩子他們可能在一兩歲的時候,就變得特別擅長觀察大人的表情和大人的語言,特別能夠察言觀色。

但其實那是孩子在以此來適應成年人的需要。

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是比較惡劣的,他就必須在家庭環境里隨時的去揣摩和捕捉成年人的變化,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的生存,這並非是一個正常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成長的孩子,他會變得對人特別的敏感,也很容易去揣摩別人的心思。

他們可能會為了討好父母,躲避懲罰,他們不得不讓自我發展出一個堅硬的外殼,這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假性自體,以此來保護自己。

所以,他們會經常用委屈自己的方式來適應別人。

(03)

假性自體的來源是由於早期母嬰關係的鏡映失敗。溫尼科特認為,如果母親或其他的照顧者能夠給到孩子恰到好處的回應,那麼嬰兒會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孩子需要感到父母的回應。

但是如果父母不想回應孩子,或者父母不斷的要求孩子來調整自己,適應父母,那麼孩子最後就會形成假性自體,就仿佛是戴著面具和別人相處一樣。因為呈現真實的自我是不會得到回應,甚至呈現真實的自我是有被拋棄的危險。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遇上父母這樣的對待,孩子就只有去適應父母。無論父母有什麼樣的需求,孩子都會因為存在被拋棄的恐懼而去順從父母,他們會不斷的去思考怎麼樣做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會不斷的去扮演一個順從的孩子。

所以你會發現,有的孩子會在弄明白成年人的意思之前,不願說出自己的想法。

因為從小沒能和父母建立這種安全的信任感,所以當他們長大之後,他們對周圍的人際關係也會受到之前形成的認知的影響。

他們會覺得周圍的環境都是不夠安全的,所以他們會用回原來的行為模式,比如迎合對方、適應他人,以此來保護自己。

有位網友描述自己,他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時時刻刻都好像背負了沉重的情緒包袱。

比如,如果和朋友交流時氣氛不對,他馬上就能感受到;或是一群人聊天,他常常是那個最積極活躍氣氛的人,因為他受不了冷場的尷尬。如果跟別人產生衝突有分歧的時候,每次他都會主動退讓,哪怕他沒有錯,但是他也會以道歉告終。

他說,對於自己察言觀色技能,別人讚美他情商高,但他覺得自己是有病。

(04)

察言觀色的技能,也許是帶著症狀獲得的認可,但是壓抑的情緒,總會在關係中表達出來。

孩子在父母身邊學會了如何取悅父母,學著去做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孩子會因此感到憤怒。

但憤怒是他的第二情緒,第一情緒是恐懼,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他會壓抑自己的憤怒,但在某些時刻,孩子也會通過搞砸父母期望他做的事情,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情緒。

這種習慣性適應他人的行為模式,這不僅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覺得辛苦,也讓我們的親密關係失去活力。

因為對自己可能會被拋棄的不安全感,所以他們在親密關係裡面會抑制住自己憤怒的感受。

哪怕是他對伴侶有怨恨和敵意,但是他們都不會表露出來,而會因為害怕被拋棄,而把這部分東西壓進自己的潛意識深處。

他們很害怕看到自己的攻擊性,所以會在意識層面上不斷的給自己洗腦,不能把自己的憤怒表達出來,不能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他們會很擔心,如果表達了自己的情緒,關係就會破裂。

為了不失去親密關係,我們就會把想要表達的情緒壓抑,而這部分情緒往往很容易轉移成對自己的攻擊。長期的自我攻擊又會讓自己越發沒有自信,因為沒有自信,又越發害怕對方離開自己。

這就像是個惡性循環一樣,你會發現你原來的魅力也逐漸的喪失,甚至是生命的活力。

同時,這也會形成我們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如果伴侶不喜歡自己,那麼你會很生氣,因為你在關係裡面付出了那麼多,那麼委屈自己。但如果伴侶真的接受了自己,自己又會忍不住的想,這是我討好對方的結果,他不是真的愛我。

弗洛姆說,通過努力換回的愛,往往使人生疑。 這種愛往往會讓我們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是不被人愛的,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親密關係會漸漸變成一灘死水。儘管關係還在,但卻感受不到親密,因為我們不能允許真實的自己出現,我們在關係裡面沒法去表達真實的自己,那麼我們也沒有辦法去感受到真正的親密。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

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_AJWW0BJleJMoPMlu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