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淵:讀沈津《伏櫪集》

2021-04-18   歷史研究

原標題:李周淵:讀沈津《伏櫪集》

這書也是年前借的,前幾天才有空看。

現在練就個本領,四五百頁的書,一兩個小時就能看完。

我每頁都翻,快速找感興趣的內容,沒有就跳過。

睡前讀物,就要讀自己感興趣的,不然很容易厭倦。

一開始沒想借這本書,只是看到沈津先生的名號,覺得應該會談不少版本鑑定的內容。隨手翻了下序言,發現原來書裡面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在中大圖書館任職的時候寫的。

我在特藏部坐的位置,說不定他也坐過,這樣一來就有了親切感。

書里篇章介紹了他編過的兩本書,我打算找來看一看。

一本是《日本漢籍圖錄》,一本是《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

關於前一本,我想起沈津先生曾經寫過文章《不能這樣吹捧〈日藏漢籍善本書錄〉》,大意是嚴紹璗先生編輯的《日藏漢籍善本書錄》錯漏較多,誤導讀者。

既然沈先生自己也出了圖錄,那就很讓人期待了。

關於後一本,我之前收集美國藏《磧砂藏》零本的時候翻過,但是當時一掃而過,沒想到這本書花費了那麼大的心血。

看來得重新找回來看看。

有時候就是這樣,那些書看起來都平平無奇的,但是有專家介紹過後,頓時覺得意義不同凡響。

讀起來都恭敬許多。

書裡面還有一篇文章,是給《天祿琳琅知見書錄》寫的序。

讀文獻學,「天祿琳琅」幾個字常見,指的是乾隆的藏書精華,也是現在還存世的皇室藏書。有位劉薔女士,遍訪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寫成了這本書錄。

據沈先生說,劉女士可謂是百年來見到天祿琳琅藏書最多的人。

文獻學最基礎的還是要看掌握了多少文獻,看得多,自然能發前人所未發。所以這本書也列入了我的閱讀清單。

這算是讀沈先生這本書的收穫,讀了一本書,得知了另外三本書。

書里有幾篇挺有趣的。

一篇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說的是圖書館員工誤把明刻本當成宋刻本,還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

沈先生判斷的一個最直接證據是,此本天頭、地腳都被裁切過,如果真的是宋版,藏書家愛惜來還來不及,哪會幹這種事?

還有一篇是《以名人為寫工的〈金壺精粹〉》,裡面提到,一般來說寫工多是知識分子,比刻工的社會地位要高一些。

這點倒是我不知道的,之前在藏經中倒是看到不少寫工和刻工並存的例子,現在才知道他們的地位很可能是不一樣的。

此外,《古書之襯頁》這篇,介紹了一種現象:有一些古書,已經殘損了,商家會把它們拆開來,當成另外一本書的襯頁。

這些襯頁在當時很可能沒有價值,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反而變成散落的珍寶。比如沈先生說他在明嘉靖《陶淵明集》的襯頁中發現了萬曆年間的《三國演義》。

沈先生很坦誠,他在《我對寫作古籍書志的一些思考》裡面提到,很多人以為寫書志很容易,但其實每天寫,而且遇到不同的書,都得查資料、查作者,時間一長很容易有倦怠情緒。

我覺得文獻學的研究,相對來說容易有新發現,因為研究對象大多有物質載體,比如一部書,一塊碑。

用的功夫深了,可以看到前人看不到的東西。但是反過來說,要想有新發現,可能要做很多無用功。

比如好幾個月都在整理文本,做那種看不到頭的版本比對,或者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去把文字都過錄到電腦上。

這時候,說不會厭倦,那真是要有鋼鐵一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