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張店城區北部約15公里的北石橋村,建村於元朝初期。因村內設有客店,且東臨豬龍河,河之上建有青石板結構的石橋一座,故名石橋店。
在古代,自長山(今屬鄒平縣)以東,經北石橋和衛固,過臨淄城,渡淄河,徑直東去的一線,是齊國強盛時期的通國都大道。路邊自然形成了不少店鋪。這些店鋪後來逐漸演化為村落而保留了下來,如石橋店、馬家店、興隆店(今南嶺和北嶺)等。
北石村的《楊氏世譜》記載:「始祖籍本揚州浦城咸寧村,前元因兵燹(xian)徙居新邑(城)石橋店。」至明朝初年和清朝中葉,又相繼在石橋店村南建立南石橋村和中石橋村(中石橋於1961年併入南石橋)。
三個石橋村均隸屬新城縣南七約,都依村靠河,分別建橋。其中,北石橋村歷史最悠久,在村內原有古槐一株。村東頭的「石橋曉月」,曾經是新城(今桓台)縣的八大景觀之一。
(網絡配圖)
位於北石橋村東的曉月橋,橫跨豬龍河而立。它由三個石拱構成,橋面平闊,橋身宏偉,多為過往行人所讚嘆。不過,真正令人縈懷難忘的,還是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那座曉月古橋。
歷史上的曉月古橋,相傳建於元(或明)朝。橋長25米,由五個長度相等的半圓形石拱組成。每兩拱之間有很矮的石砌橋墩,如此將五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橋面寬約4米,石條鋪設,寬闊平坦,略高於水面。
曉月橋不但造型美觀,而且構造堅固。它的五個拱,都是由八個拱圈構成。這樣,即使橋身局部有損,也便於修補而不至於影響交通。後來,因夏秋季節豬龍河常發大水,河水往往漫過橋面,因此又在原橋上端加建一橋。橋上之橋分為五孔,孔為方形。每個橋墩上都雕有避水獸,或一或二,各具形態,栩栩如生。據說,橋欄杆的立柱上,雕有獅子頭,獅子頭上有一碗大的石窩(夜明珠底座)。該夜明珠,其實就是鑲嵌在石灰岩中的一塊水晶。每值夜幕降臨,居橋北南望,夜明珠猶如破曉銀月,懸掛大橋北側的上方正中。橋下還有它的影子。上下映襯,光華燦爛。此珠後來被人盜走,空留一個石窩。
曉月橋東端有一著名的風景名勝——興國寺,該寺建於元朝。寺內僧人多養鴨所下之蛋個大味鮮,得名曰「纏絲蛋」,被皇家點為貢品。
每當陽春三月,水碧如藍的時節,曉月橋下鵝鴨戲水,橋上遊人流連,其景蔚為大觀更有秋初之際,豬龍河中蓮花盛開,曉月橋立於碧葉粉花之中。登臨遠眺,但見流水北去,波光瀲灩,煞是好看。最妙為夏日夜晚,河面如鏡,倒映橋身;明月初上投影水中。橋影、月影,妙趣橫生,令人心曠神怡。曉月橋之聞名遐邇便是由此而生。
前人曾有詩曰:「離卻石橋曉月地,依然十里荷花香。」因此,曉月橋便被列為新城縣古時的八大景觀之一。
在明朝天啟年間的《新城縣誌》中,也記有前人的一首詩:「月從天上來,影落寒波碧;水月盪餘輝,農家借永日。」
2006年,曉月橋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高新區豬龍河治理已見成效,石橋曉月景觀重現已不再遙遠。
這個村,還曾經有個飛機場。那是1942年至1943年,日軍侵華期間,曾在北石橋附近修建了飛機場。飛機場占地約24平方公里,包括飛機跑道、飛機掩體、兵營、指揮部等30多處建築,放置飛機多時達30架以上。
(網絡配圖)
當時,石橋飛機場駐有日軍一個中隊50多人。機場作為日軍在山東半島最大的空軍基地,是日軍侵華在淄博的重要鐵證。
截至2016年,日軍機場遺留的飛機掩體仍有四個,自南石橋、北石橋、馬店、王埠等村,由南向北一字排列。每個飛機掩體占地400平方米,高約3米,用混凝土築成,地上有1米多高,地下有1米多深。作為掩體附屬物的半地下日軍兵營的結構,也是分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部分的作用主要是執勤、觀望,地下部分的作用主要是居住、休息。
1945年9月,八路軍山東警備一旅一團在張店武工隊的配合下,襲擊石橋日軍飛機場,炸毀飛機數架以及油庫與跑道,發動群眾將機房、工事全部拆除,徹底摧毀了石橋飛機場。
2010年,石橋日軍飛機掩體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文作者 李森 羅光洲 攝影 張宇
選自淄博市政協編輯《淄博記憶鄉村》,特此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U5NeGwBvvf6VcSZ1l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