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推薦書單的表格,發現位列推薦榜第一的是一本叫《非暴力溝通》的書,被推薦次數高達12次。
溝通交流無疑越來越重要,那這本書究竟有什麼魔力,使人競相推薦,在當今眾多溝通類的書中脫穎而出?我帶著疑惑翻開這本書,漸漸解開了它的奧秘。
「非暴力溝通」是溝通的一種方式。依據它溝通和聆聽,我們不再條件式地反應,而是能漸漸明確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我們既能清晰、誠實的表達自己,同時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它的方式雖然簡單,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
1、觀察
2、感受
3、需求
4、請求
四個要素的應用過程:
1、什麼是我的觀察
2、觀察後,我的感受如何
3、哪些需求(或願望、價值觀)導致那樣的感受
4、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1 觀察
什麼是觀察?只描述客觀情況,不摻入個人主觀情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它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
說出觀察到的客觀事實,更容易得到別人良好的反饋。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體,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比如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時,總會有人不積極,不配合。這時你找到他們說:「你們很少配合我,態度不積極。」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們反而會感覺你心胸狹隘,斤斤計較。如果你表述觀察到的客觀事實:「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們都說不願參加。」他們聽到也無從辯駁,因為是事實。
區分觀察和評論,將使我們與他人的溝通更為順暢。
2 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感受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感受能力「像黑白電視一樣單調」,而且人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更不情願說出來。
在許多人的思維里,表達感受往往是軟弱的表現,自己不能把弱點暴露給別人。
感受就像一扇心靈的大門,把它打開,別人就更能走進你的內心。而且說出自己的感受,更容易解決問題,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歌唱選手比賽開始前,會深呼吸。這種舉動其實就是感受的一種傳遞,釋放出它,對於穩定自己的情緒會有好處。表演完畢後,很多人拿著麥克風說的第一句話:「我很緊張。」其實這句話能使觀眾和評委更加理解你的心理感受,對自己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放鬆。
懂得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興奮、喜悅、感動、滿足抑或擔心、苦惱、悲傷、難過。它有利於你與別人建立心靈上的聯繫,有利於解決衝突,化解矛盾。
3 需求
為什麼會有感受呢?不是因為看到了什麼或聽到了什麼,感受的根源在於有需求。
如果一個人說:「你從不理解我,」他實際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女朋友說:「這個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也不陪我,你喜歡工作,不喜歡我,」這反映出她想要你抽出時間多陪陪她。
人們習慣於把自己真實的需求「隱藏」起來,而通過情緒化的一些語言訴說自己內心的批評和指責。
把自己的需求直接以友好真誠的語氣告訴對方,就較有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
我們要做生活的主人,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明確自身的需求。
4 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請求。許多人不喜歡請求,不懂怎麼請求。那麼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容易得到想要的回應呢?
我們要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要想更快、更好的達成目標,不要說不要什麼,而要提出我們到底要什麼。
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不太好意思說出自己的請求。一位女生說她其實想得到更多的關心,但不想主動說出來。她所希望的是當需要別人的關心時,別人能夠主動察覺到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得到這種不需要說出需求就能得到的照顧。
這樣的話,你會發現內心經常會感到沮喪或難過。因為很少有人能透過你隱晦的字眼探索出你真實的想法。
如果你提出具體的要求,比如用「我想你給我做飯」代替「我不想去飯店吃飯了,難吃的要命」。「我累了,我希望你能幫我捶捶背」代替「今天工作累死了,不想動了」。你會發現你的內心糾結次數會大幅度減少。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有人傾聽並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就需要我們明確談話的目的,進而作出明確的請求。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想要的回應。而作為傾聽者,我們要懂得對方的弦外之音。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為了提高我們與他人的溝通效率,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要使用具體的描述去提出請求。
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呢?我遇到過一個情景,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描述出來。
有次坐公交車,車裡擠滿了人,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隨著搖晃的公交車身體不停晃動。此時,公交車裡響起了聲音:「請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小孩讓個位,謝謝!」過去了一分鐘,沒有人主動起身。我有些憤懣。環顧四周,找到一個旁邊的小伙子:「你能把位置讓給這位老人嗎,她隨時可能會被車顛倒。」他隨即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站了起來。
當你對事不對人,清楚的描述出自己的感受與請求,你會以更少的衝突與不快更迅速的達成目標。
如何掌握非暴力溝通呢?
沒有它法,唯有實踐。
魯迅說過:「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實踐出真知。
經過不斷的應用這些理論,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很好的掌握經典的「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