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的發生有時不僅僅是因為缺鐵,很有可能與缺乏這些營養素有關。
蛋白質:是血紅蛋白的主要原料,缺乏易貧血。
維生素A:維生素A和胡蘿蔔素可以在腸道內與鐵結合,保持較高的溶解度,防止抑制鐵吸收的因素,如草酸,植酸,多酶等對鐵的不利作用。
維生素C:促進鐵的吸收,此外還能將無活性的葉酸還原為有活性的四氫葉酸,防止發生巨幼紅細胞貧血。
維生素E:早產兒出生時,血漿和組織中維生素水平很低,而且消化器官不成熟,多有維生素E的吸收障礙,往往容易出現溶血性貧血,肌肉注射維生素E可以改善症狀。
維生素B1:是嬰兒期和兒童期的一種罕見疾病,特點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並伴有感覺神經性耳聾和糖尿病,也可能出現心臟異常和眼底萎縮,與細胞內硫胺素缺乏狀態和硫胺素焦磷酸化損傷有關。
維生素B2:會在小腸產生粘膜過激反應,小腸絨毛數量減少而長度增加,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的轉運速度增加,這些形態血變化影響到腸道內鐵的吸收,進而引起繼發性鐵營養不良,引發繼發性貧血。
維生素B6:血紅素卜啉前體的合成都離不開B6,缺乏會發生小細胞性貧血,另外,B6攝入不足還會損害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機制。
葉酸:葉酸缺乏,DNA合成受阻,導致紅細胞成熟受阻,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大部分在骨髓內成熟前就被破壞,而造成貧血,稱為巨幼紅細胞貧血。
維生素B12:促進無活性的葉酸還原為有活性的四氫葉酸,並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有利於紅細胞的發育和成熟,若B12缺乏則紅細胞的發育和成熟受阻,將引起巨幼紅細胞血症。
鐵:與血紅蛋白的形成密切相關,缺乏引起缺鐵性貧血
鈣:鈣缺乏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一方面含鈣豐富可減少部分草酸、植酸對鐵吸收的影響,促進鐵的吸收,另外一方面鈣是血液凝固所必須的凝血因子,能夠立即止血,防止血液的流失於浪費。
銅:能夠促進血紅蛋白的形成,缺乏會產生壽命短的異常紅細胞,缺銅引起線粒體中的細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下降,使鐵不能與原卜啉合成血紅素,導致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