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將出戰前,皇帝秘密授予的「錦囊妙計」,究竟有多妙?

2019-10-26     國史拾遺

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對諸葛亮的「錦囊妙計」非常熟悉。最典型的就是在劉備赴江東娶孫尚香之時,諸葛亮付與將士三個錦囊妙計,告知何時可開。第一個錦囊妙計,讓劉備娶親的事情在東吳人盡皆知,在國太的逼迫下,孫權騎虎難下,只得把妹子嫁給了劉備。第二個錦囊妙計,用曹操攻打荊州的謊話將沉迷溫柔鄉的劉備騙回。第三個錦囊妙計,讓孫夫人出面,喝退了東吳追兵。三個錦囊妙計,一環扣一環,完美預知了未來面臨的困難,並給出了解決之法。

這只是小說家言。然而在宋朝時期,大將出馬之前,卻真有皇帝親手賜予的錦囊妙計,這個錦囊妙計的名字,叫做:陣圖。

陣圖,就是繪有戰鬥隊形、宿營防禦等內容的作戰計劃。在古代,打仗要講究排兵布陣,否則烏央烏央數萬人一哄而上,這仗也沒法打。從春秋時期,就有「魚麗陣」等陣法記載。《孫臏兵法》里記載了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十種陣法,流傳後世。

然而在宋朝時期,陣圖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宋太宗開始,宋朝各位皇帝都極其熱衷於發明創造陣圖。宋太宗曾經親自製作「平戎萬全陣」,授予邊關大將,希望能夠在自己的英明領導下平定邊患。宋真宗也愛研究陣圖,多次拿出陣圖授予大臣。連宋仁宗都曾授將士「御製攻守圖」。

上有所好,下必迎之,皇帝喜歡研究,各位打仗一般般的武將便開始揚長避短,轉向學術。1001年,庸將王超獻兩份陣圖,宋真宗看了非常激動,大大表揚了王超一番。1036年,同樣在後世籍籍無名的洛苑使趙振進獻陣圖,受到宋仁宗的賞賜。此外,還有龍虎八陣圖、大行陣圖等等。

可惜趙括生不逢時,若生在宋朝,憑理論就能混得如魚得水。

到後來,甚至連文臣都參與了談兵論戰,創作陣圖的行列。

那麼這些陣圖究竟是有用還是沒用呢?這大概是個毫無懸念的問題。1075年,宋神宗和朝廷大臣研究對遼的和戰問題,張方平曾經問宋神宗:「宋和契丹打了多少次仗,其中打了多少次勝仗?多少次敗仗?」宋神宗答不出來,張方平說:「宋與契丹大小八十一戰,惟張齊賢太原之戰,才一勝耳。」八十一次,勝一敗八十,或許數據不一定準確,但戰事究竟如何,也可見一斑了。

皇帝自認英明神武,教文臣寫作,教武官打仗,後果如何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更何況戰爭情形瞬息萬變,戰場地形、天氣情況、戰鬥地點,敵人的兵力部署,這些影響戰鬥的因素,都時時刻刻處於變化之中,遠在千百里之外的皇帝怎麼可能提前預料得到?傳說中的錦囊妙計,畢竟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

前線將領也很無奈。陣圖不符合客觀實際,前線大將也是無權改變的。按照陣圖排兵布陣,打了敗仗,將領責任不大,但若擅自違背皇帝指示精神,臨時根據實際情況排兵布陣,勝了也得向皇帝請罪,敗了就更別提,抗旨辱國,回家等死吧。

因此誰敢擔這個責任?

當然也有例外的,北宋有個著名的戰役,叫做「滿城之戰」。戰前,宋太宗照例向大將賜予了陣圖,要求宋軍列為八陣,每陣相隔百步。北宋軍隊行進到滿城的時候,和遼軍騎兵遭遇。趙延進登高瞭望,敵軍分東西兩路挺進,連成一片,不見邊際。情況非常危急,而主帥崔翰卻還是按照皇帝親自賜予的陣圖來布陣,每陣相隔百步,徹底分散自己兵力。「士眾疑懼,略無鬥志」,從將領到士兵都發現這個陣圖有問題,行不通。趙延進強烈建議主張改變陣勢,將分散的兵力集中為兩陣,前後呼應,若有問題,他出來承擔。但崔翰不敢,他怕違背皇帝旨意,萬一再沒打贏,自己就完蛋了。這時候李繼隆也出來拍胸脯保證,要是皇帝追究,他也出來擔責任。於是崔翰改變了皇帝陣圖,因時因地制宜來排兵布陣,最終大獲全勝。

但是這裡有一點需要指出,趙延進的老婆是宋太宗前尹皇后的妹子,李繼隆則是宋太宗李皇后的兄弟,一個是連襟,一個是小舅子,所以有勇氣違抗旨意,又打了勝仗,事後沒被追責,而其他從基層辛辛苦苦拼上來,朝中無人的將士,大機率是沒這個膽子和運氣的。

因此談起陣圖,武將們對其只有倆字:痛恨。武將們多次對皇帝提出,求求你別再發陣圖了,好好當你的皇帝吧,別教我們打仗了。

一些有識之士,文臣也提出對陣圖的反對意見。1040年,晏殊就曾經強烈建議停止派遣監軍,停止向武將授予陣圖,給前線將士充分的主動權。

然而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提出的建議對皇帝來說,都是耳旁風。

關鍵還在於皇帝對於武將的忌憚。五代時期,武將獲得了非常大的權力,就連宋太祖也是武將出身,奪了柴氏的皇位。雖然宋太祖自己並未玩什麼「中御」、「陣圖」的把戲,但那是因為他戎馬半生,對將士們非常熟悉,在將士之中有非常強的個人影響力,得人信服,「人不敢辱」,但到了宋太宗及其以後的皇帝,就沒有那麼大的個人影響力,對自己沒信心,對武將不放心,只好靠監軍、陣圖等方式,限制武將的自主權了。

王安石在一次和宋神宗的討論中,說的非常透徹,他說,太宗時候,傅潛作為前線大將,連自己的兵將所在,兵力多少,都通通不知道。太宗給他兩個捲軸,若敵方這樣,就開那個捲軸,若敵方那樣,就開那個捲軸。這樣用人,只有傅潛,王超這樣的庸人才肯為將;但凡稍微有點才略的,誰肯此時出來為將?這一看就是坐等打敗仗啊!就憑任用將領這一點,對遼戰役,註定就是個輸!

對於一個臣子來說,這話確實說得非常的直率透徹了。遺憾的是,這些話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宋朝皇帝大概是抱定一個主意:你說儘管說,雖然不揍你,但聽進去就算我輸。後果如何呢?後來我們也都知道了。

作者:檸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P0RCG4BMH2_cNUg7j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