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可防可控。
整理 | 小海米
講課專家 |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 佟金平
來源 | 醫學界呼吸頻道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的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哮喘是一種異質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氣道炎症為特徵。其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症狀,常在夜間或凌晨發作或加重。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後緩解。
01
哮喘用藥,一表總結!
治療哮喘的藥物包括控制性藥物和緩解性藥物,其中控制性藥物是從根本上治療哮喘。
表1:治療哮喘的藥物(點擊可查看大圖)
由於呼吸系統自身的特點,使得吸入給藥成為首選的治療方法。因為霧化吸入療法相比口服、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有很多優點:
- 藥物直接作用於靶器官;
- 藥物起效迅速,療效佳;
- 患者全身的不良反應少;
- 不需要患者刻意的配合。
但在吸入時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如:
- 需要正確吸入,一般在吸入藥物之前要深吸氣;
- 吸入前清潔口腔,清理食物殘渣及口腔分泌物;
- 吸入後漱口、洗臉,吸藥前避免塗抹油脂化妝品;
- 體位舒適;
- 氧氣驅動時可以避免血氧下降,但對高碳酸血症者不適合。
02
哮喘控制,是一場持久戰!
哮喘的發作可防可控,患者使用藥物治療後症狀得到緩解,但並不是說就可以「一勞永逸」。在對哮喘患者進行長期管理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診斷和評估來確定治療的方案,並隨時根據症狀的控制情況進行調整。
表2:評估哮喘控制水平
除此以外,我們還需要評估患者未來哮喘急性發作的危險因素,包括症狀未控制、接觸應變原、有合併症、用藥不規範、依從性差、過去1年曾有急性發作急診或住院。
另外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需要對患者進行密切的監測。監測的方法有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峰流速(PEF)測定、哮喘日記等。
其中ACT對於臨床醫生和哮喘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助於醫患雙方對哮喘治療目標(即達到並維持哮喘臨床控制)達成共識;有助於及時發現哮喘未控制患者,避免低估病情。
而患者在家中自測並記錄的ACT評分也可以作為病情監測資料,使醫生及時了解其哮喘控制狀況的動態變化。
表3:哮喘控制測試
(趕緊看看你得幾分?)
若ACT得分低於20分,提示哮喘未控制,可警示患者哮喘病情變化,促使其及時就診。ACT是患者堅持長期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的主要工具。
除了使用藥物對哮喘進行控制以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
- 避免穿著羊毛、鴨絨、動物皮毛、化纖等材質的衣物,儘量選擇純棉寬鬆的衣物;
- 在飲食上要做到營養充分且適當,忌過冷過熱過鹹的食物,忌刺激性食物,忌過飽;
- 不要養寵物;
- 不要在房間裡吸煙;
- 用濕度計監測室內濕度,使之保持在50%以下,因為濕度太高很可能加重哮喘;
- 使用無香料肥皂和除臭劑;
- 不用香水、頭髮和身體噴霧劑;
- 保持家居環境清潔,經常進行吸塵,清楚塵蟎、黴菌等。
本文整理自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佟金平主任醫師的《支氣管哮喘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