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屢屢犯錯不改,父母可嘗試「自然後果懲罰法」,比打罵管用

2020-03-08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中國父母都相信"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總是嚴加管理,也就是"嚴"字當頭。對於孩子犯錯或是屢教不改,部分家長都會偏向採用懲罰的方式來教訓孩子,例如呵斥、打罵、責罰等方式。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在嚴格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確實會感到害怕,也比較少出現再犯的現象,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過度的懲罰教育可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果,例如孩子變得膽小或是叛逆。

家長也反映,有的時候孩子犯錯了會積極地承認錯誤,讓家長總是找不到理由來懲罰孩子,但是事後孩子仿佛把認錯的事情給忘記,照樣出現同樣的錯誤。 家長說到,每次孩子犯錯,自己一開始總是很生氣,但是孩子一認錯自己就心軟,沒有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教育。但是孩子卻總是出現同樣的錯誤,說了也是沒有效果,對於孩子的屢教不改,自己也不知該如何處置。

對於孩子犯錯的問題,很多家長可能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法,責罰、引導或是教育,但貌似每一種方法都沒有多大的效果,孩子有時還是出現同樣的錯誤。想讓孩子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家長或許可以嘗試一下"自然後果懲罰法",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孩子的錯誤行為。

有時候孩子犯錯確實需要打罵,但家長也要意識到長期的打罵也會帶來負面效果,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自然後果懲罰法"能夠給我們新的教育啟示。那麼,究竟打罵可能帶來怎樣的負面效果呢?什麼是"自然後果懲罰法"呢?在實際操作中,家長應該要注意哪些操作技巧呢?不要著急,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說一說。

孩子總是犯錯?打罵會產生副作用

有的家長說到,因為自己從小也是被父母教訓過,知道被人打罵的滋味很不好受,但是如果不打罵孩子感覺自己心中總是過意不去,擔心孩子會從此走上錯誤的道路,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自己還是狠下心來教訓孩子。

沒錯,打罵的確能夠對孩子起到震懾作用,讓孩子長記性、不敢輕易地再犯錯誤,但打罵產生的作用並不僅是如此,它還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長如果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大多採用打罵的方式,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衝擊,讓孩子以為父母不喜歡自己、總是害怕自己會再次犯錯,導致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同時也不敢輕易地接近父母,讓親子關係出現疏遠和破裂,不利於孩子家庭價值的形成。

孩子出現性格偏差。所謂"物極必反",家長對於孩子的打罵可能導致孩子的性格出現極端化,如膽小或叛逆。一方面,父母的打罵可能讓孩子出現恐懼、害怕的心理,對於外界事物變得小心謹慎,也不敢輕易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父母的打罵可能讓孩子在心中積壓不滿情緒,長此以往,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等到孩子長大的時候,他們會忤逆父母、性格粗暴,影響孩子以後的家庭組成和人際關係。

屢教不改?家長試試"自然後果懲罰法"

對於孩子總是犯錯不改正的問題,粗暴的打罵或溫和的教育引導都只能起到暫時的作用,或許家長也可以嘗試新的方法——"自然後果懲罰法",以新的方式來引導教育孩子。

什麼是"自然後果懲罰法"呢?它是由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提出的,他在書中提到,"如果孩子出現冒失的行為,家長只需要讓他們碰到有形的障礙或讓孩子得到應有的懲罰,這樣子就能讓孩子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換一種說法,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多的教育和呵斥,而是轉換方式,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或影響,讓他們自己去面對事情的後果,那麼他們自然就能夠明白自己犯下的錯誤和帶來的影響,從而懂得改正錯誤行為。

家長以前總是認為教育、打罵就能讓孩子懂得錯誤,也知道孩子沒有多大的能力去應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所以總是在教訓孩子之後還幫忙收拾"殘局"或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樣子反而讓孩子認為父母的教訓只是一種形式。

但是,家長應該明白,想讓孩子獲得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親子去體驗、去了解,總要嘗試過了,孩子才能懂得自己犯下的錯誤,才能將這樣的教訓記在腦子裡,提醒自己不能再犯。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後果懲罰法"不是說家長可以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引導孩子,告知孩子某些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畢竟孩子的經驗有限、有些錯誤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家長要及時告知孩子,讓孩子知道自身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我們可以用生活中的實例或自身的經驗來告知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做出選擇、承擔後果。

使用"自然後果懲罰法"也需要技巧

想讓孩子獲得成長、記住教訓,"自然後果懲罰法"的確是不錯的選擇,但家長也要明白,這個方法的使用也是需要技巧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幾點實操經驗。

1、父母要堅定立場。

想讓孩子獲得成長,家長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自己狠得下心,要守住自己的立場。父母對於孩子總是充滿了愛,所以總是忍不住就對孩子心軟,但這樣毫無原則的退讓只會讓孩子得寸進尺,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家長要堅守,不能總是輕易地幫助孩子收拾殘局,而是得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事情的後果,學會自己去處理自己造成的問題,讓孩子切實得到教訓,這樣子孩子才能記得自己犯下的錯誤,從中得到成長。

2、家長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後果。

對於某些錯誤行為可能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家長就要提前進行干預,例如闖紅燈、打人等行為都可能帶來生命危險。家長要在事前就對孩子進行教育,我們可以藉助生活中的實例、新聞或是別人的經驗來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這些錯誤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影響,讓孩子提前感受到後果,讓孩子在日後要避免出現這樣的錯誤行為。

3、家長切忌不要借題發揮。

讓孩子感受後果不是為了表現我們的經驗豐富,而是想讓孩子切實得到成長,所以在孩子犯錯、體驗到後果的時候,家長要記住不要插上一句"讓你不聽我的話""早就讓你不要這樣子了,你就是不聽"等,這樣子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對家長產生牴觸心理,這樣子就達不到讓孩子承擔行為後果的作用了。

家長要知道,孩子小的時候單純的打罵和教育反而沒有什麼效果,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後果才是有效的方法,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出現的錯誤都是危險係數比較低的,操作起來也比較安全,不會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

我們大人也會犯錯,孩子也是一樣,所以家長不要總是期待孩子能一下子就長大、懂事,他們也需要去經歷和體會才能得到成長,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避免孩子出現巨大的錯誤,影響人生道路。所以,家長要多點耐心,孩子成長也是我們的成長,也是我們的考驗,放慢腳步,讓孩子一步步地成長!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NDvwHABjYh_GJGV2r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