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知識都是來源於實踐,最終歸於實踐,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全國很多高校在學生正常學業時間內都會安排一段時間,專門進行社會實踐,為得就是讓經過一個階段知識學習的學生,了解所學應當如何在實踐中應用。初衷是美好的,然而,一位雲南17歲大學生又怎麼會料到,自己被學校安排到工廠實習,相繼請病假三次都遭到了工廠的拒絕,最終,年輕的生命竟然停止在流水線。
安排學生實習是許多普通高等院校都存在的一種現象,尤其是職業類院校,這種狀況就更加頻繁,雲南17歲大學生楊同學就是在這麼一所職校就讀三年級,學校名叫雲南新興職業學院,是一所位於雲南昆明,經過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學校前身是一所醫藥類學院,現在依舊以醫藥類專業為主,護理學院、醫藥康復學院和藥學院是該校三大學院。楊同學沒有想到自己學習的是護理專業,實習卻被老師安排到了一個電子廠上班。
先不談學校是如何想到讓醫學專業的學生,到電子廠的流水線上了解所學專業的知識應用。楊同學和其他一百多名同學到達南昌某電子廠以後,就開始了簡單地重複勞動,渾然和專業沒有一點關係。不僅如此,上班時間還很長,每天至少要做10個半小時,加班沒有加班費。工廠也沒有告訴他們這群在校實習生具體休息時間,一切都是工廠的一個組長說了算。
年僅17歲的楊同學乾了沒多久身體就吃不消了,為了健康考慮,他就向組長請假,不料三次請假都被組長拒絕,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組長還再讓他堅持一下,繼續上班。也就是當晚,楊同學就出現了吐血的狀況,第二天早上開始全身無力,到了中午11點,由於病情過於嚴重,呼吸衰竭,醫院沒能搶救回來,楊同學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7歲。醫生說,如果孩子能夠早點送過來,就不會發生這麼痛心的事情了。
學校針對此事,僅是表示「學生是正常死亡」,學校和工廠可以共同賠償家屬66萬元,不過,至今未給。
這件事情通過媒體報道,在網絡上快速傳播,引來了大量的議論。很多人表示不解,楊同學當初知道學校安排他去電子廠實習,就應該直接拒絕,去那裡上班對所學專業毫無幫助。去上班了,干不動了就休息,工廠不同意就不幹,現在弄成這樣,不是自己把自己「坑」了?
從這些人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們肯定都沒有參加過此類實習。現在,一些學校為了讓學生服從學校實習安排,設置了各種刁鑽的要求,學生難以拒絕。譬如不參加學校實習就不給畢業證,想自己實習必須湊滿20人等等,對於一群只有十幾歲從未走上社會的少年來說,他們只能選擇服從。
只要到了工廠,這群孩子想要請假更不容易,加班不給加班費是常態,請假扣錢更厲害。很多孩子都是來自經濟不富裕的家庭,為了不扣錢,很多時候都是勸著自己再堅持一下,也許楊同學也是這種情況。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為什麼學校非要把學生送到專業不對口的電子廠實習?這裡就牽扯到了利益輸送。很多諸如雲南新興職業學院這樣的學校,和中介都有「合作」,學校只要介紹學生去上班就能拿到管理費,一個學生做一個月300元,100個學生就是3萬元,實習半年,學校就能拿到18萬。正是這種可觀的「回扣」,讓學校趨之如騖。
早在2022年初,教育部早就針對「大學生實習」管理劃出了紅線,諸如專業不對口、強制實習、收費實習等問題都給出了明確規定,不允許學校組織學生進行簡單重複的勞動實習,不允許為了盈利組織學生實習,不允許組織學生進行高強度或者有害身心健康的實習。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能夠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嚴肅查處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