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咱們推了一篇有關坎城電影節的推文。
在裡頭聊到了斬獲金棕櫚獎的韓影《寄生蟲》。
但其實,本屆電影節上,還有一部「以暴制暴」的韓影,同樣燃爆現場——
《惡人傳》
鄭泰錫是一位與眾不同的警探。
不同在哪兒呢?
這位警官一點都不「規矩」。
滿嘴粗話是標配,拳打腳踢是基礎,整個人半點沒有體制內該有的斯文勁兒。
可偏偏,渾身上下都是充滿熱血的正義感。
最近有件事,讓他很頭疼。
全國各地殺人案頻發,沒有固定對象人群,沒有固定作案時間;相同的只有殘暴的手法,以及找無處尋蹤的變態兇手。
換句話說,就是無差別的連環殺人案。
鄭泰錫對此很重視,一心想要警局的上司儘快併案調查;上司卻根本無動於衷,不當回事。
但。
警方這邊雖然沒有任何行動,卻不代表犯人的犯罪不會繼續。
一起起殘忍的兇殺案,仍在全國各地不斷發生著。
就在一切陷入僵局的時候,事情的轉機來了——
連環殺人案的第一個倖存者出現了!
但這個在兇手刀下逃過一劫的人不是別人。
正是黑道老大,張東洙。
說到這個張東洙,他是個實打實的「惡人」。
混道時手段殘忍,信奉以暴制暴;對外則打點關係,收買警察。
(張東洙打的沙袋裡裝著活人)
曾經無人敢動的黑幫老大,如今成了唯一見過犯人的長相,甚至與犯人交過手的最有利的突破口。
鄭泰錫立刻把這件事報告給了警局的上司。
可誰知道,因為上司一直和張東洙保持著金錢來往,這次也因為擔心劣跡斑斑的合作夥伴如果參與調查,反而會被法律制裁,於是乾脆讓鄭泰錫從中抽手,不要再管。
迫切想要破案的鄭泰錫,怎會就此放棄?
既然「所謂正義」此路不通;那就乾脆「模糊黑白」劍走偏鋒。
於是鄭泰錫獨自找到了張東洙。
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法——合作。
可本就立場完全不同的兩人,真的能達成順利合作?
答案當然是,不能。
對於張東洙而言,他想要報仇,就要用到警局的檢測設備;
但對鄭泰錫來說,他需要的則是黑幫儘可能多的人手助力。
勢在必行的合作,因為不同的目的,就升級成了賭約。
共享信息,共享資源;但誰先抓到殺手,誰就有殺手的處決權。
條件談妥,合作開始。
警察和黑道一起抓惡魔的過程,倒也很有意思。
站對立面,自然是有。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後,張東洙手下的人發現了犯人留下的兇器。
本該立刻交給警方檢驗是否留下兇手的DNA的,張東洙卻偏偏用這把刀卻殺了自己在黑道上的對家,並打算以此挑釁犯人,引他現身。
可作為警察的鄭泰錫自然不能同意這種犧牲無辜的做法,為此他氣沖沖地找上門,兩人不得不大打出手。
站同一邊,當然也有。
某天,鄭泰錫和張東洙一同搜索兇手車上留下的線索,可突然就冒出來一群人,手持棍棒,喊打喊殺。
原來,這群人正是被張東洙所殺人的手下,現在是來尋仇了。
這也讓一直立場不同,互不稱服的兩個人,第一次背靠著背,並肩作戰起來。
就在這一次次的摩擦里,調查漸漸深入。
原本模糊的犯人,也在兩人面前變得漸漸清晰起來。
他們則一次次縮小調查範圍,對兇手步步緊逼。
共同的經歷不斷疊加,原本尖銳的立場劃分變得漸漸模糊;而兩個男人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也開始慢慢建立。
為此,張東洙還特地準備了一次聚餐,來犒勞連日辛苦的兄弟們。
可就在這時,電視上播報了一則女學生被殺的新聞。
原來,就在白天張東洙和鄭泰錫在車站與女學生偶遇,因為下著大雨,張東洙還把自己的傘送給了女學生。
可誰料就是這簡單的一個動作,讓女學生暴露在了兇手眼前。
(兇手就在車上)
他們都很清楚,女學生是因為自己而死。
儘管身份、立場、目的各不相同。
但兩個男人的血性在這一刻,被一同點燃。
他們全副武裝,對兇手發起最後的攻擊。
會是誰先抓住兇手呢……?
《惡人傳》中最有意思的地方。
就是在黑白之間,劃出了一片灰色。
人物是灰色的。
警察脫掉一本正經的制服,換上帶些痞氣的外觀。
會為了抓人,放棄規規矩矩的底線,找到黑幫合作打賭。
代表「惡」的黑老大,眼神陰冷,紋身邪氣。
在這種外表下,倒也藏著一顆有那麼點粗糙的善心。
(張東洙看到女學生在一邊掐掉了煙)
處事手段,自然也是灰色。
但當這兩個「灰色」的人站在極惡面前,色彩又被重新劃分、擺正。
正如導演李泰元的在採訪里說的那樣 ——
「這並不是簡單的惡與惡的對決,而是人性與惡的對決。」
而且,本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一看到這句,也不知道為啥,我就想到了最近那些魔幻的新聞報道。(至於哪些就不放了,太致郁了)
雖然我們都知道「以暴制暴」的方式在現實中是絕對不可行的;但偶爾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方式,還是會覺得很爽。(應該不止我一個人叭)
不過這絕對不是在推崇「以暴制暴」哦,只不過希望這類的「真實事件原型」可以少一點,再少一點罷遼。
PS.
《惡人傳》之所以能燃爆坎城,不僅是因為導演在善惡定義上有所革新;還因為他給了故事一個又妙,又與眾不同的結局。
這裡放一張馬叔的劇照,稍微劇透一下。
究竟是什麼結局,就等大家自己去電影中發現了。
【頭條號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