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將放棄收購ARM,半導體行業價值400億美元收購案或將告吹!

2022-01-30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英偉達將放棄收購ARM,半導體行業價值400億美元收購案或將告吹!

號稱是半導體行業規模最大的收購案,如今恐將「胎死腹中」。

近日,據彭博社報道,隨著各國監管部門審批趨嚴,英偉達準備放棄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這筆價值400億美元的收購案或將告吹。此時,距離英偉達最初宣布收購ARM已經過去一年多的時間。

2020年9月,軟銀集團和英偉達宣布達成確定性協議。根據協議,軟銀將把ARM出售給英偉達,交易價值為400億美元。協議公布後,包括谷歌、微軟和高通在內的多家公司都對此感到擔憂,並要求反壟斷部門干預。

事實上,英偉達對於監管調查的到來早有預料。在宣布準備收購ARM後,英偉達曾預計該筆交易或許要18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意味著審查從2020年9月算起,起碼要到2022年3月前可以結束。然而,以目前不容樂觀的審查形勢看來,這筆交易延遲達成甚至最終被迫放棄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增大。

儘管英偉達多次公開做出承諾稱,收購ARM會促進競爭,並且為其他公司創造更多機會,但監管機構始終認為,這些承諾「不足以明確消除其對交易效果的嚴重擔憂」。

很顯然,此時的英偉達已經陷入監管審查的泥潭之中,最終會做出怎樣的取捨,已經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針對相關話題,《商學院》記者向英偉達、ARM中國致電採訪,但截至發稿兩家公司均未作回應。

收購ARM阻力重重

英偉達收購ARM,最大的阻力並不在於其他競爭對手,而是來自於全球各大監管機構,其中以英美兩國尤甚。

2021年7月,英國反壟斷部門在一份報告中表示,英偉達收購ARM可能會對英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令人擔憂」的影響;同年12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英偉達發起訴訟,前者認為英偉達的收購計劃會削弱競爭對手,減少晶片市場的創新且減少對晶片產品的選擇,並導致價格上漲。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和ARM這兩家公司分屬美、英兩國,但兩國有關部門均對此收購案流露出反對情緒,可想而知這筆交易想要達成並非易事。

相比英偉達收購ARM引發的反對浪潮,另一家半導體巨頭AMD的收購動作則要順利得多。就在英偉達宣布收購ARM一個月後,2020年10月,全球第二大桌面與伺服器處理器廠商AMD宣布擬以35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廠商賽靈思(Xilinx)。

一旦交易達成,AMD即可快速切入FPGA市場,成為全球唯一能夠同時提供CPU、GPU和FPGA的數據中心完整解決方案廠商。目前,AMD收購賽靈思已經獲得英國、美國、歐盟等監管機構的批准,而中國市場監管總局也於2022年1月27日有條件批准了這項交易,這也意味著交易即將順利完成。

既然同是半導體巨頭,為何英偉達和AMD的收購進程如此大相逕庭?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分析指出,「首先,AMD和賽靈思兩家並不具有英偉達、ARM在各自領域所占有的壓倒性優勢地位,而且負責設計生產CPU、GPU的AMD,收購負責設計生產FPGA的賽靈思,並不會減少市場競爭,只會降低相關解決方案的成本。反觀掌握GPU市場大部分份額的英偉達,併購目前在移動低功耗CPU領域占據優勢的ARM,則會強化雙方在各自市場上的壟斷優勢,從而壓制競爭,這是市場不願看到的結果。」

正如沈萌所說,英偉達收購ARM之所以會招來如此大的監管壓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收購雙方優勢占盡,尤其是ARM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一旦其被英偉達收購,足以形成「強者通吃」的格局。

如今,ARM架構的晶片已經應用在了手機、電腦、汽車乃至許多工廠的設備之上,蘋果、高通、三星、華為、聯發科等巨頭在生產晶片時都需要經過ARM的授權。而能讓ARM的商業模式運作至今的基礎就是它的中立性,即ARM只設計架構,不生產晶片,因此不會和任何上述公司產生競爭。

倘若英偉達收購了ARM,就會打破原有的中立性。即便英偉達一再表態不會打破這種中立,可問題在於,英偉達本身就與ARM的諸多客戶存在著競爭關係,因此無論英偉達如何「自證清白」,都很難同時讓所有對手信服。

在賽迪顧問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滕冉看來,「ARM的主要客戶包括蘋果、高通、三星、華為等不同國家的高科技企業,這些客戶要麼直接使用ARM的架構作為自家晶片的基礎,要麼通過ARM授權自行研發晶片。現在雖然英偉達沒有直接和ARM的客戶出現競爭關係,但英偉達具備著未來有能力和動機與ARM現有客戶競爭的條件。也就是說,英偉達收購ARM除了要得到各國監管部門的批准外,其能否得到ARM現有客戶的信任,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關鍵問題。」

英偉達「野心」凸顯

其實,英偉達的併購道路並非一直不順,其想要繼續擴張商業版圖的「野心」,也並非是在宣布收購ARM的那一刻才體現出來。

早在宣布收購ARM之前,英偉達就曾在2019年3月宣布以69億美元的價格,對以色列晶片製造商Mellanox(邁絡思科技)發起收購要約,在此之後的一年裡,這筆收購先後在美國、歐盟等地獲批,後來又得到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的批准。

收購完成以後,英偉達在數據中心上的運營能力得到了明顯加強。比如在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中,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營收達到17.52億美元,就此超越16.54億美元營收的遊戲業務,首次成為英偉達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這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歸功於對Mellanox的收購。

對於英偉達在數據中心業務上的增長,公司CEO黃仁勛曾這樣說道,「英偉達未來的成功不在於晶片層面優化性能的能力,而在於推動數據中心規模計算的發展。」

但推動數據中心業務發展並非英偉達的終極目標。按照英偉達的構想,其希望通過GPU和數據中心業務,將自身的AI戰略推向新的高度,並延伸至前景更為廣闊的雲計算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來已經有許多領先的雲計算廠商,都在積極地研發和部署採用ARM架構的產品。而ARM架構在雲計算領域的優越性,也是英偉達所看重的。不僅如此,ARM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IP提供商,在晶片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有消息稱,其晶片設計已經運用在全球超過90%以上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之上。

如果能夠收購這麼一家在晶片行業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公司,那麼英偉達的商業版圖無疑會得到極大幅度的擴張,而這也正是英偉達為何對於收購ARM如此「痴迷」的原因。

「目前英偉達擁有全球領先的GPU和AI平台,而ARM不僅僅在消費級移動設備有廣闊的市場和前景,也已經在x86陣營的傳統市場如HPC(高性能計算機)和PC(個人電腦)領域披荊斬棘。如果英偉達能把其在GPU和AI領域的優勢與ARM的技術更好結合在一起,必將在HPC和PC領域施展手腳。」滕冉表示。

事實上,在移動領域,此前英偉達也曾推出基於ARM架構的Tegra系列處理器,但由於發熱較高等問題,其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平台上並不適用。從這一點即可看出,英偉達雖然在GPU和AI架構上表現突出,但在CPU和MCU內核架構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短板,而這種短板,恰恰又是ARM的優勢所在。

談到收購ARM的意義時,沈萌認為,「英偉達過去的優勢一直是在GPU領域發展技術,其產品更多定位在AI、GPU等方面的高級應用,但英偉達的主要競爭對手AMD是從CPU和GPU兩者整合的角度拓展。所以對於英偉達來說,如果能夠收購ARM,其實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從GPU領域向CPU領域延伸,甚至未來還可以進入市場更為龐大的物聯網體系當中。」

雙方最終如何收場?

儘管英偉達和ARM至今仍宣稱這筆交易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並希望能夠促成交易落地,但從種種跡象看來,這筆收購其實已經很難再進行下去。

不過,對於英偉達來說,即便這筆交易最終失敗,也不會對其眼下造成太大的影響。畢竟從業績上看,目前英偉達可以稱得上是如日中天,正值鼎盛。

根據英偉達最新發布的財報,2022財年第三季度中,公司總營收達到71億美元,同比增長50%;凈利潤24.64億美元,同比增長84%。另外,遊戲業務和礦潮使得英偉達賺得盆滿缽滿,其市值也從2020年8月的3400億美元,漲到目前的5500億美元以上。

此前亦有消息提到,在英偉達和ARM的協議中規定,如果收購未能成功,英偉達預付給ARM的20億美元中將至少有12.5億美元不會被退回,但英偉達會因此拿到一項架構授權。

也就是說,即便交易最終失敗,英偉達還是能夠在不付授權費的情況下研發自己的CPU架構。因此對於英偉達而言,無論如何都能通過這筆交易讓自己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

然而,對於ARM來說,恐怕情況就沒有那麼樂觀了。當初軟銀之所以同意出售ARM,是因為其當時缺乏穩定的現金流(2019財年軟銀經營虧損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的130億美元)。如果ARM拿不到英偉達的投資,從長期來看,其在數據中心市場與英特爾、RISC-V等對手的競爭中將很難占到優勢。

當然,ARM也可以通過尋求IPO上市來破解當前面臨的困局,畢竟晶片產業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仍然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此外,以ARM自身存在的商業價值,要想拉攏其他企業來收購或投資也並非難事,比如高通就曾公開表示如果英偉達收購失敗,自己將連同相關領域的公司一同加大對ARM的投資力度。

只不過,即便其他企業也想收購ARM,或許也要面臨目前和英偉達類似的監管問題。因此,此時的ARM猶如一塊「燙手的山芋」,看似能夠給收購方帶來空前收益,但卻並非尋常企業能夠勝任。

「從目前各科技巨頭和各國壟斷監管機構的表態來看,英偉達收購ARM的機會窗口在逐漸關閉,另外很重要的一點,作為ARM的東家,目前軟銀自身的資金鍊也不像當初尋求出售ARM時那麼緊張,出售ARM變現的需求正在降低。」沈萌補充說道。

無論如何,這場在晶片行業轟轟烈烈的收購事件,目前已接近尾聲。而作為這場交易的雙方,英偉達和ARM兩家公司或許已經做好了撤離的心理準備。「與其苦苦堅持,不如知難而退」,這句話其實也適用於英偉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8e6169dd585d944608c6353be55fb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