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是唐朝詩壇中比較特殊的存在,在他空靈縹緲的詩句中,時人經常能感悟出真理,所以後人給了王維「詩佛」的美譽。
雖然王維精通佛學,嚮往清新淡雅,不過王維卻擁有一段複雜的私生活。經史學愛好者考證,王維與當時的玉真公主存在曖昧關係。說得更直白點兒,那就是王維曾被玉真包養,靠「吃軟飯」熬過了最困苦的時光。
玉真公主,是李隆基一奶同胞的妹妹。李隆基是一個非常感性的皇帝,所以他十分溺愛自己的妹妹。放在其它朝代,像玉真公主這樣有政治身份的皇女勢必會被遠送番邦和親或與某個勢力強大的政治家族聯姻,但李隆基卻並未給妹妹安排任何政治婚姻而是任由其自由戀愛。
雖說有兄長支持,但玉真公主眼光極高,直到二十歲都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或許是為了逃避嫁人的命運,公主最終選擇「緇衣頓改昔年妝」,出家成為女冠。介於唐朝風氣的開放,成為女冠的玉真公主可以自由地選擇「臨時男友」,滿足生理和心理上的慾望。所以在當道士的時候,玉真公主認識了不少名流俊傑,其中,自然包括名聲較響的王維。
之所以後人認為王維與玉真公主之間存在曖昧關係,原因有三:
首先,王維在開元八年時曾首戰科舉,然而卻因其文章不受考官賞識而名落孫山。在落第以後,困頓的王維因為音樂與玉真公主走得比較近。再次參加科舉時,王維竟順利地登榜入仕。
其次,王維與李白之間的關係至今不明。按理說,王維與李白的年歲相仿,他們又擁有高於常人的才華,又都是孟浩然的鐵哥們,又同時寄居道觀得到玉真公主的賞識。按理說,有這段相同的際遇,兩人起碼會成為朋友。
然而,在任何史料中我們都無法找到王維與李白交好的記載。有人猜測,兩人之間並不和睦,且關係緊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是玉真公主「包養」的情人。之所以兩人沒有公然敵對,或許也是因為關係太尷尬了。
最後,王維雖然登科入仕,但他的官職卻比較低,為「太樂丞」。用現代人的視角來看,這個職務就相當於「皇家樂團」的指揮家一樣,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卻是一個非常安逸且待遇高的職業。在王維娶了老婆之後,他竟因為一個小錯誤被貶到地方擔任糧倉司庫。
結合王維的經歷來看,極有可能是因為因王維娶妻而與玉真公主斷絕關係,所以他仕途上才會遭遇這種挫折。
結合這些觀點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像當時的大多數青年俊傑一樣,鬱郁不得志的王維來到玉真觀里碰運氣,因他擅長音樂且氣質優雅得到公主的青睞,成為公主的情人。雖然史料中並沒有這些記載,但該猜測卻能解釋王維的曲折人生。這也難怪,憑王維在藝術、文學上的造詣,他在當時的知名度顯然要高於李杜。況且,王維「妙年潔白,風姿郁美」,是當時年輕俊傑里的翹楚,能收穫公主的芳心自然不足為奇。
開元十九年,王維的原配夫人過世,從這以後王維再也沒有另尋新歡,而是終生不娶。雖然死了老婆,但情場失意的王維卻迎來了事業的上升期。在後來的三十年里,他一步步做到了尚書右丞。從「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這句詩中我們能看到,王維的餘生是非常困頓的,他似乎在尋求某種解脫,或是在懺悔。
再回到王維的早年經歷上,仔細琢磨他為何會「吃軟飯」。按照現代人的理解來看,王維「傍富婆」的做法無非是想混口飯吃,並取得仕途上的便利,獲得直接進入朝廷的直通車。一切都是生計所迫,但王維卻不想終生依附於公主,所以他才會在登科入仕後遠離玉真觀。
其實,王維這樣的讀書人在歷朝歷代都有。這些出身寒門的才子除了才學之外,根本沒有傍身之技。放到現在,這些才子完全可以靠才華混跡文壇,出本暢銷書不是難事。然而,在古代哪有可供他們發揮的空間呢?
因此,只要王維沒有考慮過隱逸山林,對登科入仕仍抱有希望和幻想,那他勢必會因生計而放棄尊嚴。當然,王維是幸運的,至少肯包養他的,是高高在上的玉真公主。
參考資料:
【《全唐文·卷十八》、《新唐書·列傳第8卷·諸帝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