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在為什麼拍不出來經典電影了?

2023-05-11     皮皮寵PPPet

原標題:香港現在為什麼拍不出來經典電影了?

第一,市場保護喪失

香港電影1970~1997風靡台灣東南亞實際是以華語影響區為主,快餐車這些的國際市場收穫非常少,除了李小龍。

畢竟李小龍只一個,後面人根不上,審美疲勞一過,武打片也就沒落了。

1997年後好萊塢侵入亞洲,日本東南亞尤其香港台灣都放開限制,這就有了所謂香港電影敗於1992(侏羅紀),亡於1998(泰坦尼克)的說法。

第二,抄襲盜版導致編劇損失

1980年,香港電影開始突破,獲得了大量收益,自然就有資本進入。自原來的四條院線60家電影院,瘋狂膨脹到150家電影院,這就需要大量片源來播放,粗製濫造也開始上映了。

永遠的英叔:

劇本怎麼辦?

抄襲啊。

香港電影創造的城市動作片、武打片、靈幻片,喜劇片,鬼片,槍戰警匪片,無不遭遇抄襲。如倩女幽魂,殭屍先生。

說白了,電影就是講故事。故事好不好看得看編劇是否用心。

最令人無解的是盜版。甚至發展到新電影試映剛結束,從電影院偷錄的盜版已經出現在東南亞市場。

這些被原創者創作出來的電影,迅速被抄襲盜版榨乾一切剩餘價值,原創者權益得不到保護,誰還願意原創呢?

潘迪生進入電影行業,雖然是為了捧紅楊紫瓊,但人家還是把電影當事業做,也是努力在製作電影:

院線增加,讓低成本的粗製濫造電影上映成為可能。以前香港電影每年最多300部上映,不賣座就立即下架。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走錄像帶方式出口東南亞,以收回成本。當這些劣片堂而皇之上映後,香港電影口碑就被嚴重破壞了,本地消費者再也不買帳了。1992年,香港上映了21部武打片,而本地總票房只有非常可憐的不到1000萬港幣。

第三,資金斷絕

1992年香港演藝圈爆發反黑遊行,600多人抗議黑幫橫行:

丟臉的港英開始掃黑,原本黑道資金暫時離場。此時香港電影的最後救場者,也就是台灣十大片商出現了。

片花制也就出台。

導演拿大牌演員合同找到片商,片商連劇本不看就提前買片。越是大牌影星就越被香港人喜歡。但同樣,這也虛高了影星的身價。一等影星是直上2000萬甚至3000萬元,導演搭點二三線明星就沒有製作資金了,那就只能粗製濫造。

1993年,胡金銓仿造倩女幽魂的《陰陽法王》,製作再用心也是撲街的131萬港幣本地票房,可惜鄭少秋,洪金寶,王祖賢,午馬,林正英等人參加:

折騰下來越發失去口碑。1997年金融危機後,台灣片商撤退,電影資金來源近乎於斷絕。1998年泰坦尼克肆虐,獲得至今都無法超越的1.1億港幣票房,本地人不再喜歡香港電影了:

第四、人才外流

21世紀後,香港電影從養活30萬人的每年2000部電影萎縮到600部。如今每年估計也就150部左右。

2003年3月,香港僅僅只殘餘2381家電影及附屬機構,人員19320人。平均一家機構只養活了9人。多餘的電影人,兩家電視台也接不了,所以只能轉行,退休,出走大陸。

無間道,已是鳳毛麟角的絕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8ad238a3af7f88550bec4f7fdb6b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