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力量帶動文化傳播,《登場了!北京中軸線》彰顯中華美學

2023-07-09   影視觀察家

原標題:新老力量帶動文化傳播,《登場了!北京中軸線》彰顯中華美學

梁思成曾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北京「中軸線」由此得名。

長達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串聯起了鼓樓、鐘樓、景山、故宮、太廟、天安門、天壇等主要建築群。它見證著晨鐘暮鼓,紅牆黃瓦的時代更替,也描摹著人們的生活軌跡。

近日,人文探索演藝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播出,旨在以現代方式與網友們探尋北京中軸線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內涵。「中軸丈量人」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與宋軼、羅一舟、張小婉等組成中軸時空旅行團,一同踏上「中軸時空列車」,穿梭於北京中軸線上700餘年的故宮、太歲殿、永定門等地,帶領觀眾共同開啟了一段探索傳奇故事,見證高光時刻的文化之旅。

口碑好熱度高

文化傳播找到了新方向

「文化綜藝也能有趣,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講述了很多知識。」

「畫面質感、特效、剪輯、文案都很好,用心做節目,觀眾是看得到的。」

「古人的智慧,看得我熱血澎湃,這才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文化綜藝!」

節目播出後受到了眾多網友的喜愛,紛紛加入了對節目過程以及製作的討論,點燃了對傳統文化的激情。同時,《登場了!北京中軸線》也受到眾多主流媒體的蓋章肯定,光明網、首都廣電、北青網、環球網、中國新聞網等發文,共同見證傳統文化的流行。

節目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好評與點贊,離不開節目的匠心創作。作為「中軸丈量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邀請到一眾研究北京中軸線上古建築的專家學者「坐鎮」,在他們的親身實踐和講述下,了解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既有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帶著宋軼、羅一舟進行沙盤推演,學習古人測水平、畫圓、識日影的辦法。也有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齊銳帶領他們以宇宙中的布局對應北京城的設計,見證這天人合一的理念。

用腳步丈量歷史文脈

用匠心傳承華夏美學

這條彙集了古代建築技藝精華的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物質見證,也是儒家文化等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合。因此時空旅行團對中軸線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是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期節目,單霽翔院長邀請了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經理李彥成,他是永定門重建的見證者,「從地平線發掘,打灰土、壘石、立柱、砌磚,一步步地建成,看著永定門就跟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對每個結構、步驟、一磚一瓦都如數家珍。

在現場,時空旅行團成員們看過了做木構件地仗的流程,這一技法就包括十三道工序,完成一整套地仗工序至少需要45天,每一遍都得乾了才能進行下一道。這種耐得住性子鑽研的匠心精神讓羅一舟和宋軼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

永定門按照「原位置、原結構、原形制、原工藝」的文物保護四原則進行復建,根據故宮博物院的十五位老先生傳幫帶保留下的工藝,以「修舊如舊」為準則復建,李彥成表示「我可以拍胸脯說,這永定門到什麼時候都是典範。」

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中軸線,它既是一條歷史之軸、文化之軸,又是一條發展之軸、未來之軸。在保護傳承之外,這條中軸線也需要發展,需要讓更多人看到中華文化和建築的精彩。

「國家建築師」團隊核心成員蘇一峻與120位有志青年,在虛擬世界裡實現對未來中軸線的暢想,完整一比一復刻了故宮的模型,72萬平方米的院子、1200棟古建築,九千三百七十一間房子,使用一億個方塊對結構布局進行了復原,用像素的方式簡化成年輕人理解的表達,再現傳統瑰麗。

團隊中有九五後的「國家建築師」們,還包括對古代建築十分感興趣的高中生、大學生等200人,他們利用業餘時間,充分了解和吸收古籍資料、實地考察、看單院長的採訪,參觀未對外開放的區域,歷時六年終於完成。蘇一駿表示自己在搭建模型過程中「像是活在故宮裡面,蒙著眼睛都能找到路」,這份瞭然於心的熟練和對文化的熱愛讓時空旅行團的成員們十分震撼。

羅一舟稱讚,虛擬技術可以讓全世界的朋友們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紫禁城的魅力;單霽翔院長也認同用數位技術再現北京城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隨著他們的深入研究,將來會把更多細節再現。

學知識訴感悟

以實際行動展現傳承新力量

《登場了!北京中軸線》創新性打造「中軸時空列車」概念,帶領觀眾穿梭在1271年至今各個不同歷史的人文場景,突破了時空維度限制,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打造極致的追綜沉浸感——通過影像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打破了物理空間與時間概念的隔閡,全感官體驗中軸線文化,全身心感受鮮活歷史。

同時,宋軼與羅一舟作為時空旅行團的嘉賓,跟隨單霽翔院長親自接觸了「中軸知識」,深入感受文化帶來的震撼。他們來到先農壇的太歲殿,聽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齊銳講述中軸線對應古代星圖背後的文化意義。

他們還參與到了永定門的復建工程中,宋軼清理永定門的牌匾,表示「第一次走到牌匾的平行處,無數次從這裡走過,沒想到會爬上來,這種經歷十分難忘」。羅一舟清除完城門上積攢多年的風箏,利用永定門的修復進行清理,使它恢復往日的尊嚴,也為中軸線的保護,永定門的壯美做出貢獻。

在工作過程中,宋軼發現永定門城牆的磚的顏色都是青白不一的,原來這其中有著令人感動的故事。1996年城牆危在旦夕,單霽翔和同事們發起了「愛北京城,捐城牆磚」活動,全北京人都來參加,募集了54萬塊古城磚,重建了永定門。這份團結令人熱淚盈眶,兩人不禁讚嘆「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齊心協力完成的事情。」

李彥成把當年一起參與工作的老夥伴們都邀請到了現場,單霽翔院長表示「28年沒見,但看到他們過去的場景都在眼前浮現」。這些為北京城牆修建、城門修復做出很大貢獻的人,這些飽含著「技藝和記憶」的一磚一瓦,成為中軸線上最美麗的風景。

在第二期節目過程中,羅一舟與宋軼深入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表示自己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悟。宋軼也在後期的採訪中表示非常感謝有這個機會跟它這麼近得接觸,有跟歷史交流的感覺。「以前只覺得是壯觀的美景,但我沒想到背後有這麼多深刻蘊含的中國文化,它是無數輩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縮影。」

七百五十多年的歲月流轉,無以計數的仁人志士,為這條中軸線傾注心血。無處不在的創新與傳承宛若時光之舞,映射著中軸線的壯美與無限未來。單霽翔在節目中表示,「文物修復絕對不僅僅是簡單的翻新,而是說要恢復傳統建築當年的風采,延長它的建築壽命。這個它不僅僅是歷史的產物,它同時也是他們那一代人們對於傳統建築保護工作的一種付出和一種見證。」

作為中華文明秩序和美學觀念的傑出範例,北京中軸線是無數人傾注心血的產物,這種中國之美,需要匠心傳承,我們需要致敬歷史的饋贈,也需要致敬一代又一代為文物保護工作嘔心瀝血的傳承人,這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工匠精神。

講述凝聚了匠人們匠心、感受北京中軸線歲月的再生和延續的《登場了!北京中軸線》,正以全新的姿態將各段文化之旅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