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倉儲需求、不同的行業環境、設施環境等,其分類方式也有很多種。企業在倉儲規劃中既要關注細節,同時也要注意頂層設計。
第一步:認識-從供應鏈全局看倉儲
從專業規劃角度出發,首先是要從供應鏈角度出發。縱觀全局,此步更具有前瞻性,能更清晰地理解當前所規劃的節點在當前應該解決什麼問題,可能出現什麼風險,在未來可能發生什麼樣的演變,幫助企業從專業和宏觀的角度去審視和理解後面將要描述的。
其次,不同倉儲節點功能系的規劃,要素不同,但作業方式和效果完全不用,所以要從全局的角度把儲定位搞清楚,避免可能出現的偏差。
然後,架構清晰。做好接口,將倉儲模塊化,當上游發生變化時,倉儲模塊可更好的去調整內部結構和過程。
第二步:理解-存儲對象的特徵
要深刻理解倉儲的對象,核心對象主要是以存儲的物料為主,倉庫中物流很多,然後進行分類管理。分類方式諸多,因此才更要理解倉儲的對象特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適合的。
第三步:改造-核心設計倉儲布局
如果只是大的功能區,那麼可將功能區作為對象進行拆分,按照一定的邏輯布置即可;如果要做精細化的倉儲布局,需要藉助谷器智能倉儲管理系統來實現倉儲作業,智能化倉儲調度、全程無紙化FR作業,數字化管理,倉庫數據與生產數據協同等,讓倉儲管理更簡單、更高效,還降低了倉儲管理成本。
第四步:評估-系統評價
系統性評估是倉儲規劃的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把倉儲看作一個「系統」,可更好地解釋倉儲規劃的所有邏輯。
第五步:實施-運作支持
倉儲規劃最後就是落地實施,所以需要考慮到操作過程中所需的設備配置和信息化需求。
對於設備的配置,需要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而定,如有明確預算,可把預算作為約束,選擇最優化配置;如追求示範效應,可參考智能化的標準來進行配置。
信息化的需求是倉促規劃中的必備要素,特別是在當前數字化供應鏈的情況下,對倉儲信息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論是從上下游模塊間的對接,還是在數字化決策支持,以及可視化管理方面都在不斷疊代。
因此,從倉儲流程中的實際需求出發,考慮整個倉儲的功能定位,然後再對功能進行配置,與業務場景相結合,這樣才能實現一個既實用又具有擴展性和戰略性考慮的信息化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7e902af5c64665b03266292fccee1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