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26%的孩子,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長高於1小時,超半數孩子是學習、寫作業,約30%的孩子是聊天或刷短視頻、玩遊戲。
孩子玩手機不離手,是讓家長很頭疼的問題,往往認為孩子是染上了「網癮」。
想讓孩子放下手機並不容易,有時候即使家長沒收了他的手機,孩子還是能想出各種辦法。
男生為玩遊戲,1年內偷買8部手機
浙江的一名男孩小智,平時很愛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可上了初中後,成績變得不理想,有幾次考試考得不好。
父母很自然地把原因歸結於玩手機,當即斷掉家裡的網絡,並將手機沒收,告訴小智,考得不好就別想拿回手機。
但手機沒收後,小智的成績並沒有提升,反而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成績也是一直下滑的狀態。
父母也不明白孩子為何會這樣,直到發現了小智偷偷藏起來的手機,才知道他仍然一直在玩遊戲。沒控制住情緒,將小智打了一頓並再次沒收手機。
就這樣,父母陸續沒收小智多部手機。小智的反應並不激烈,但沒收到第8部手機時,媽媽崩潰了,便帶著小智去精神衛生科看醫生。
男孩偷買8部手機玩遊戲,卻不是真正的「網癮」
小智每次被沒收了手機後,都會用自己零花錢、賣玩具的錢,或者是向同學借錢,和爺爺奶奶要錢等各種方式,湊夠買手機的錢。
不會在爸爸媽媽面前玩,而是半夜躲在被窩裡玩。這也就解釋了,小智為何在上課時打磕碎了。
孩子玩手機到如此地步,大部分家長都會覺得是有「網癮」,但經過醫生的判斷,並不是網癮,且檢查出有「中度抑鬱」。
小智確實有沉迷網絡的現象,但沒達到成癮的精神疾病標準。萬幸的是,父母沒有把小智送去所謂的戒網癮學校。
很多孩子和小智一樣,喜歡玩手機、看電視,實際情況並沒有家長想像中那麼糟。
家長需要弄清楚,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原因,才能幫助孩子慢慢脫離對手機的執著。
孩子為玩遊戲偷買手機,沉迷網絡的原因有哪些?
小智以前也經常玩手機,但當時他成績好,家長就沒有制止。直到後來成績下降,才覺得是玩手機的原因。
其實孩子玩手機未必只是「貪玩」,與其直接沒收手機,不如去了解以下幾個原因。
只是孩子的「解壓方式」
前面提到的小智才進入初中,到了新環境有壓力,成績出現波動是常見的現象。
孩子只是單純地玩手機解壓,卻被家長揪著一個原因不放,孩子有一種被「冤枉」的感覺。若再碰上叛逆的青春期,免不了會爆發爭吵,引起叛逆。
家庭教育環境因素
家庭氣氛壓抑、父母暴躁強勢,還有親情關係冷漠等,比較負面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孩子容易沉迷在一件事上。
因為他需要找到情緒的突破口,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只能在遊戲中尋找存在感和樂趣。
小智被沒收手機後更加沉迷,和父母的「高壓教育」有一定的聯繫。
如何改善孩子沉迷手機的情況?沒收不是最佳方式
小智的父母沒收手機,本意上是為了孩子的好,但實際上「沒收」是最無效的管教方式。讓孩子不沉迷於玩手機,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適當讓孩子接觸手機並無妨
心理學中,把「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逆反心理,稱之為 「禁果效應」。
應用到孩子身上的現象,就是爸爸媽媽越不讓我做的事,越是想要嘗試,並一直做下去。
家長跟孩子規定一個可以玩遊戲的時間,不耽誤休息、不占用學習時間。這樣一來,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壓力得到釋放,反而不會偷偷玩了。
家長要做孩子的表率
要求孩子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必須有相對充分的理由。很多家庭中,家長一直抱著手機玩,只不過他們沒有玩遊戲,只是刷視頻、聊天。
這和孩子玩遊戲的本質上並沒什麼區別,然而家長卻認為,大人可以用手機,孩子不可以用,很難說服孩子。
幫助解決孩子遇到的困難和麻煩
如果孩子平時表現還正常,突然開始變得暴躁、沉默不語,並迷戀上玩手機,可以和孩子聊聊最近的壓力和煩惱。
並告訴孩子,如果不開心,還可以到外面走一走,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吃頓大餐,或者運動也是可以排解壓力的。
糖果媽媽心裡話:
過度玩手機會影響成績,但成績下降的原因,不只有手機。拿小智來舉例,他從前的成績並沒有因為玩遊戲而下降,而是在進入初中後才下降。
除了調整玩手機的時間以外,還要關心他的心理健康狀態,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初中的學習節奏。
【今日話題】你會讓孩子適當玩手機,還是完全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