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訴求,印度根本沒聽進去,並再次「打劫」中企,誰還敢投資

2023-08-04     軍事評論

據環球時報報道,英媒披露,繼對小米印度公司施加高額罰款後,印度稅務部門又將罰款目光投向中企比亞迪。消息人士表示,印度稅務情報局認為,比亞迪印度公司漏稅900萬美元,相關調查尚未結束,可能對比亞迪提出新的指控及罰單。印度對進口電動汽車稅率有兩類,一,整車進口視車輛價值不同,徵收70%-100%不等的稅費。二,進口汽車零部件並在印度完成組裝,徵收15%-35%稅費。比亞迪被印度稅務部門認為已不滿足第二類標準,需徵收70%-100%稅費,需補交900萬美元。目前,印度稅務情報部門尚未就其向比亞迪增加稅款的說法給出依據,也尚未正式下達通知。

印媒還放風稱,印方可能歡迎與特斯拉有供應鏈關係的中企在印投資。印方對中企頻頻無端限制、罰沒情況下,其相關言論頗顯空洞。印方數據顯示,比亞迪2022年在印售出1960輛電動車。電動車零部件從中國轉運,在比亞迪與印企合資建設的印度工廠完成組裝。這一模式在印度已公布的法律中顯然適用15%-35%的稅率,比亞迪在進入印度市場前,熟悉印方法律條文也是基本工作,在事關稅率這一根本問題上不會出現紕漏。印方卻依然要以稅率問題要求比亞迪額外交稅,這或表明印方對其本國法律解讀出現了變化。對比亞迪應收稅率標準進行了重新定義,由此足以見到印度市場環境的反覆無常。比亞迪去年在印售車1960輛,印方卻要其新繳罰款900萬美元,這幾乎等同於要沒收比亞迪在印一年凈利潤。

此前類似的情形已發生在小米身上,小米被印罰款約47億人民幣,等同於小米印度多年營業額。這也不禁讓人發問,印方對中企是何態度。尤其是將供應鏈遷往印度,為印度製造做出頗多助力的小米公司,依然被印方繳沒所得,這已足夠讓尋求赴印發展的中企寒心。小米印度公司的經歷表明,即便依印方意願行事,印方依然會做出過河拆橋之舉。印度此前拋出「印度製造」倡想歡迎小米在內的中企赴印投資,當下對小米關門收割,前後兩幕對比堪稱諷刺。中國外交部此前也多次奉勸印方稱,應為中企營造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目前看,印方並未能聽進去。此次比亞迪再被印方敲竹槓,如英媒披露屬實,則在給中企及各國外企敲響警鐘。

印方執法部門履職並不完全依照印度法律,這使印度目前依然是各國外企有進無出的投資黑箱。在印投資基本難以收回,小米印度一度被視作在印投資成功的典範。但曾經這一投資吹起的泡沫有多高,當下對印度信用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有多大。印度,在讓各國企業避而遠之。印度當下的經濟情況不樂觀,極端氣候此前引發印度主要蔬菜之一的西紅柿大幅減產。作為主食的大米供應也不容樂觀,受此影響,作為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的印度已終止印度香米外的其他品種大米出口。人口過度擴張、全球供應鏈阻塞、極端氣候影響、債務問題惡化、基礎設施欠缺、國內矛盾加劇,這些因素在使得印度危機並不遙遠。印方當下以收割外企方式增加資金來源,那經濟情況或進一步嚴峻的今後呢。

人口數量要轉化為人口紅利,需要的是在教育、制度改革、再分配體系建設、醫療、社會治理等方面的長期投入。這其中的艱巨,也是各國難以複製中國的原因。沒有相應的配套體系,過度的人口體量往往意味著積聚的矛盾與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在時局整體平穩之際不顯,在時局動盪之時往往意味著接連引爆的悲劇。印方當下越來越呈現封閉性,這難免會讓印方錯失機遇,增大危機暴雷的隱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622b95aa0d90834817e184ff8f24a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