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點擊 「關注」,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
隨著冬季來臨,很多人起床愈發困難,成為了真正的「起床困難戶」。卡著點、踩著線起床,忙忙活活到外面的快餐店買上幾個包子、帶上幾個油條、捎上一杯豆漿,一路小跑來到班上。更甚者,有些寶媽、寶爸亦是如此,帶著孩子,拖家帶口到外面快餐店去吃飯。殊不知,外面的飯乾淨不幹凈不說,食品安全才是大事,遠不如自己在家給孩子做頓熱乎飯來得實惠。
一提起在家做飯,估計很多人又開始大吐苦水。就拿蒸包子來說吧,忙活了一上午,好不容易蒸出了一鍋包子。別說麥香鬆軟了,活脫脫一個「死麵疙瘩」,陰筋還陰底,儼然一個「陰筋猴」。關鍵是還塌了一鍋,估計沒少被家人調侃,這哪裡是包子,分明是蒸了一鍋死面的「餡餅」。包子皮發麵鬆軟有技巧,做對6點,包子皮才暄軟,不陰面不塌陷。
一、黃金比例要牢記
要想蒸出麥香鬆軟的包子,肯定離不了發酵,現在大多會選用乾酵母作為發酵膨發劑。那麼乾酵母與麵粉的比例是多少呢?一般乾酵母與麵粉的黃金比例為1比100,這個比例不但發酵充分,也不至於因為加入的乾酵母過多,發酵過頭而變酸。
二、麵糰軟硬要適中
除了乾酵母的用量,清水的用量也非常關鍵,這決定了麵糰的硬度與後期蒸出來的包子是否會塌陷。麵粉與清水的比例一般為2比1,然後根據麵糰的硬度再酌情添加少量清水。但是,有一個原則:寧硬勿軟。也就是說寧願麵糰硬一點,也不能軟一點。因為麵粉在乾酵母發酵的過程中,發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會產生出少量水分,麵糰還會進一步變軟。
三、一次發酵是基礎
要想蒸出來的包子鬆軟,當然離不開一次發酵,這也是最基礎的發酵。乾酵母可以將麵粉中的部分澱粉糖化,然後把葡萄糖氧化生成二氧化碳與少量水分。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便成為了最健康的膨發劑,支撐起了整個發酵過程的框架。
但是,一次發酵時間一定要把控好,時間短了,發酵不充分,蒸出來的包子就會陰筋、陰底;發酵時間久了,在缺氧的條件下,就會衍生出一定量酸性成分,影響包子皮的口感。在夏季或暖氣效果絕佳的冬季,一次發酵時間大約為1小時;在春秋或冬季室溫較低時,可以適當延長20-30分鐘。
四、戧面整形重細節
一次發酵完成後,麵糰內全是包裹著二氧化碳的大氣泡,要把麵糰反覆揉勻,把多餘的氣體排出,這樣包子吃起來才會精緻細密。如果發酵後的麵糰較軟,還要戧入一定量乾麵粉,差不多達到「鼻尖」硬度。然後做出大小均勻的面劑子,擀包子皮時底部一定要稍厚,這是防止包子陰底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五、二次醒發是關鍵
經過整形排氣後,包子皮內大部分的氣體被排出,如果包子直接上鍋蒸製,肯定會陰筋、陰底。因此,包好的生包子一定要有二次醒發的過程,這也是決定了蒸出來的包子鬆軟不陰面的關鍵環節。
經過二次醒發,殘存的酵母菌就會產生出少量二氣化碳,生成細密的小氣泡,成為膨發劑而支撐起包子皮的鬆軟度。提前把鍋內的清水燒至80度,生包子直接裝入蒸籠後上鍋,蓋嚴蒸籠。這時,熱氣瀰漫升騰上來,恰巧形成二次醒發關鍵的溫度與濕度條件。二次醒發5分鐘後,立即開大火進行蒸製。
六、稍微擱置再掀鍋
停火後絕不能立即掀鍋,要有一個擱置散熱的過程,大約2分鐘。停火後立即掀鍋,包子皮內的氣體會在熱力作用下大量揮散,回溫後肯定會塌陷回縮;如果擱置時間過久,則包子皮就會粘連籠布而出現粘底現象。
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關注」我,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歡迎您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