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澎湃OS: MIUI謝幕,汽車登場?

2023-10-27     電動湃

原標題:小米澎湃OS: MIUI謝幕,汽車登場?

在華為新品Mate 60以及智選車模式的連番強攻下,小米急需扳回一局。

10月26日晚,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宣布集團戰略正式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並發布了小米澎湃OS作業系統、數字高端旗艦小米14系列,以及Xiaomi Watch S3、小米電視S Pro 85等6款AIoT新品。

對於萬眾期待的小米汽車,雖然這場發布會的「含車量」不高,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澎湃OS的到來,意味著「人車家」生態的閉環,而小米造車也將正式完成「臨門一腳」。

從生產資質,到8295晶片上車,到入局增程,再到如今自研作業系統,小米造車的節奏加快,落錘在即,而市場已經等待得太久,這家在消費電子領域的龍頭企業又如何能不負期待?

在澎湃OS正式上線前,MIUI系統已經是小米征戰了13年之久的「老將」。

而這位「老將」,不僅曾助力小米在國產手機領域站穩腳跟,而且絕對稱得上是「戰功赫赫」。

2010年8月,MIUI的第一版系統正式發布,基於原生安卓2.2開發,最初只有 100位用戶體驗了這一版本。

當時,安卓系統仍處在野蠻生長的時期,很多功能並不完善也不好用。針對這一情況,MIUI第一版著重設計了簡訊、聯繫人、電話三個應用,因為只有三個工程師,所以做的也並不複雜。

2個月後,MIUI V2版本就緊隨其後,對一些應用進行更全面的優化。而到了MIUI V3發布,這也是初代小米手機所搭載的系統版本。

直到2012年1月19日,基於 Android4.0的第三方系統MIUI V4發布。也是從這一版起,MIUI大版本開始進入年更狀態。也是在這一版本中,MIUI的全球用戶突破1000萬。

從2010年至2022年底,MIUI共發布了14個版本,從最初幾個工程師到四五千人的軟體團隊;從最初的「100個夢想贊助商」,到全球11.75億累計用戶;從第一版只有4個常用功能,到跨端互聯互通的底層深度框架……陪伴了小米從初創公司到世界五百強。

在這13年間,MIUI給「米粉」帶來了易用、人性化的系統體驗,更被網友稱為「國產手機體驗最好的手機系統」。

但現在,小米已經不止有智慧型手機,還有跨200多個品類的巨大智能生態,以及更重要的——車。

加上車以後,「各種設備涉及的作業系統分支之複雜、數量之龐大,不同系統及協議之間造成的生態連接隔閡,超過很多人的想像」。

因此,新一代作業系統迫在眉睫。用小米的話說,「現在,到了跨越的時刻」。

事實上,澎湃OS也並非小米一時心血來潮,更非一蹴而就。

據雷軍介紹,這款作業系統的研發工作歷時七年,是小米公司自研技術的集大成者。

澎湃OS基於深度進化的Android系統,同時結合了小米自研的Vela系統融合,徹底重寫底層架構,為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了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這樣的融合使得澎湃OS具有更加高效、穩定和智能的特點。

這裡,大家可能還是會疑惑,為何明明在擁有一套大家廣為使用的MIUI之後,小米要費勁心血重新研發一個作業系統?所謂底層架構自研的意義又是什麼?

答案其實很簡單,以車為載體實現萬物互聯,打造專屬於小米的生態圈。

其實,萬物互聯喊了這麼多年,但最後的落地卻沒有如同想像一般插上翅膀,這其中很大的原因還是系統之間互不兼容,手機,平板,汽車,智能手錶......品牌各異,系統更是天差地別,很難友好適配在一個大生態之下。

而小米要做的,就是通過對底層架構的重寫,將小米澎湃OS發展成一個中樞,讓每一個設備成為我們的感知觸角,從而形成一張巨大的物聯網,真正打通「人車家」的生態架構。

暢想一下,未來,手機控制車載功能已經是「標配」,車內影音可以和室內影音無縫連接,車上沒看完的電影,回到家可以一鍵繼續,不僅如此,在車內就可以直接控制家電,比如開始煮飯、打開空調、打開電視等等。

作為一家科技大廠,入局汽車賽道,相比傳統車企,在「智能生態」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如果實現「人車家」的完整概念,小米可能成為全球首批真正做到這一點的車企,不僅能彌補小米汽車入局較晚所受到的質疑,同時對行業發展有跨時代的意義。

因此,澎湃OS的發布,絕對是小米造車最重要的「基石」。

當然,小米如此奮發圖強要自研作業系統,同行的壓力不可忽視。

這裡不得不提到「宿敵」華為。

2019年,華為正式發布了鴻蒙作業系統。所謂自研,即鴻蒙OS並非安卓系統的分支或修改版本,而是基於5G物聯網構建的全新的、獨立的作業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國產手機製造商開發的系統基本都離不開安卓的底層加持,包括華為早期的EMUI,OPPO的ColorOS,小米MIUI等等,好處是開發方便,基礎應用豐富,但問題在於即使秀到頂峰,也無非是優化得當。

這就好比永遠是在細節上雕花,無法從底層架構上進行顛覆性升級。當遇到瓶頸打壓時,大家都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誰也不比誰強出太多。

而鴻蒙OS系統的誕生,則意味著能夠減少對安卓生態的依賴,充分利用鴻蒙系統的特性和功能,將華為系統的產品全部擰成一股「繩」,打通數據流轉,提供更好的性能和用戶體驗。

更重要的是,鴻蒙OS的自研為後期華為跨界進軍造車行業提供了有力的軟體基礎。

2021年12月,華為宣布與賽力斯共同發布在智選車模式下深度合作的高端智慧汽車品牌問界AITO。

在這一合作模式中,華為提供全棧式智能化解決方案,也就是軟體系統部分,而賽力斯則負責造車,鴻蒙OS正式「上車」。

而此後,這樣的合作模式出乎意料的成功,一個陷入頹勢的傳統車企,靠著華為的流量以及軟體支持迅速「翻紅」,問界在強者林立的新勢力造車隊伍中異軍突起,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新款問界M7,18天訂單就突破了3萬台。

這其中,鴻蒙智能座艙功不可沒,要知道,在智能電動車時代,車原本的屬性開始減弱,消費者更多的關注的是智能化方面的體驗。

而靠著幾乎媲美手機作業系統的流暢體驗,和豐富的多設備智能共享功能,以及人與車之間的「無礙」交流,華為「曲線造車」的模式打了一個漂亮的頭陣。

就這一點不得不說,華為有先見之明,鴻蒙OS系統更是應運而生。

說回小米,相比之下,小米跨界造車的路線似乎看上去更加傳統,從目前的規劃來看,將囊括生產製造,到軟體應用,甚至還要自建渠道和補能設施,如此「重資產」投入,也看得出雷軍賭上所有也要「ALL IN」的決心。

智能化無疑是手機製造商造車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不論是來自於自身發展,還是同行壓力,自研系統,看起來是雷軍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當然,這中間的難度也非常大。

首先,作業系統完全自研本身就很難、投入很大。很多工作涉及核心技術,更別說還有專利限制,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

而要在這個系統上建立起一個完整有活力的生態,那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就算系統真的開發出來了,軟體開發商也並不一定會在你的新平台上開發軟體。

因此,作業系統之爭,核心其實就是生態之爭。

小米與華為之所以能夠自研系統,本質,還是基於此前大量的用戶基數,那麼未來之爭則是完全是聚焦於雙方各自開發的軟體豐富程度,這也決定了車生態的完整度。

只不過,從造車來看,華為相對單純聚焦於軟體,而小米想要「硬體+軟體」一手抓。

難,但或許能重開新局。

根據雷軍透露,小米汽車研發進展超出預期,維持2024年上半年量產目標不變。

隨著小米汽車即將推出,小米整個硬體生態,將接入最關鍵的一環。

可以說,小米澎湃OS的推出,將是小米「跨越式」的新起點。

從手機到生態鏈建設再到新能源汽車,小米正在不斷挑戰自己,我們有理由期待,這家科技公司未來將會有更多令人興奮的產品和技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4a36c7a26ebc31c8bbfcd926203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