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公元200年。曹操與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一舉擊潰可以媲美武林盟主的袁紹,從此雄霸中原,若不是在赤壁之戰敗於孫劉聯軍,一統天下也是指日可待。退回北方的曹操積極儲備實力,滿血復活,三分天下,曹操還是實力最強的老大,武林盟主之位還是坐的穩穩的。
只是沒想到的是,沒到50年,即公元249年,曹家的武林盟主之位,沒有被視為心腹大患的孫劉聯軍搶去,竟被早就敗於他手,已經被他忽略了的袁氏陰魂得逞。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一場奪取曹魏政權的關鍵性政變——高平陵之變。此後,曹魏政權名存實亡,到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的時候,正式取代了曹魏政權。表面看,只是司馬家取代了曹家,但實際上,司馬家與袁家同屬一個階層,可以說,司馬家是袁家的繼承者、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分析來看。
漢朝重儒學,以儒學道德為標準的選官制度,催生尚儒的世家豪族
我們知道,漢初採用的是黃老之學無為而治,到漢武帝的時候,就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此後,西漢,東漢一直都是儒家占正統地位。而與皇帝劉家共同構成統治主體的,是高舉儒家仁、孝、禮、信大旗的世家官僚階層。
這些家族,幾乎都能找出祖上多少代出過多少朝廷命官,翻翻家譜,可以說各個根紅苗正,大有來頭。為什麼世家大族會綿延不息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漢朝的選官制度。
漢初,延續秦之前的世卿世祿制,漢代的第一代官員,要麼是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草根翻身把歌唱,從此晉身官家人。要麼是原來就是官吏,管你皇帝換哪家,我家顯赫不中斷。到漢武帝時,官僚階層越來越固化,放眼朝廷,不是官三代、官四代就是官五代、官六代。不難理解呀,父子同朝、甚至祖孫同朝。劉徹看著這些靠祖上庇蔭忝居高位的人,心裡很煩,開始思考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察舉制應運而生。簡單理解,就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被舉者經考試後,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
既然是"察舉",察什麼,舉什麼就很關鍵。核心——舉孝廉:分三個科目
以德為主: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為主:有明法科、明經科。以才能為主: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
察舉初期,比起世卿世祿無疑是進步很多的,我們也知道,漢武帝時,他提拔了很多出身底層的人。但任何一種制度,時間長了,就會被有心人鑽空子,更何況察舉本身就不是那麼完美。
初期,官員舉薦能按德才標準,但越往後發展,越會結黨營私。漸漸地,提拔的不是自己的家族成員,就是自己的門生舊故,你幫幫我來我幫幫你,互相再連個姻,完美地發展壯大,逐漸就形成可以追溯多少代的世家大族。如,汝南袁氏、河內司馬氏、弘農楊氏、琅琊王氏、潁川荀氏……
亂世紛紜,寒族乘勢而起,和世家豪族展開激烈爭奪
1、根紅苗正,自帶光環的袁家
當皇權風雨飄搖時,這些世家大族振臂一呼,追隨者眾多。比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家就是典型的世家大族,豪門子弟,典型的"四世三公"。
袁紹家族:漢代袁安在漢章帝劉烜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袁紹是袁逢的兒子,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汝南袁氏的名號在亂世就是明晃晃的金字招牌。所以,在漢末群雄征討董卓時,袁紹當仁不讓地坐上了關東聯軍首領的寶座。如果比作武林大會,袁紹這個武林盟主雖然是靠家世得來,但也的確是眾望所歸。
可惜,袁紹政治目光太短淺,野心暴露的太明顯,打著勤王的旗號,對流落在外的漢家天子卻不管不顧。正好給了寒族出身的曹操一個絕好機會。
官渡之前,如果說袁紹是武林盟主,那曹操充其量只能算是個新建門派的掌門。但就這麼個後起之秀,在官渡一戰,以少勝多,打敗了財大氣粗,兵強馬壯的袁紹。戰後,收編袁紹所有地盤,家財和勢力,曹孟德,成了新一任武林盟主。
2、出身閹宦,自強不息的曹家
以曹操為代表的曹魏政權,實際上是寒族的代表,曹操的祖父曹騰,宦官出身,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在儒家體系下,曹家就是不入流的下人、哪怕你官做得再大,在那些家學深厚的世家大族眼裡,曹家,都是不入流的貨色。可諷刺的是,被他們追捧的袁家倒了,被他們瞧不起的曹家,現在成了他們的頂頭上司。袁曹之爭,實際是世家大族和寒族之爭。
曹魏政權的政策,體現了鮮明的打擊世家大族,幫扶寒族的傾向
明白了曹操所代表的階級,才能明白曹操實行的政策。
1.、厲行節儉,摧毀世家大族的奢侈之風
曹操生性節儉,不喜歡奢華,吃飯就一個葷菜,後宮女眷,衣服都很簡樸,沒有穿錦繡綢緞的,屏風壞了,補一補繼續用,從不用紅色漆器……。
"武皇帝之時,後宮食不過一肉,衣不用錦繡,茵蓐不緣飾,器物無丹漆……"——《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曹操在政令家規的執行貫徹上,也從不徇私情,殺一儆百,以儆效尤。有一天,曹操站在高處看到曹植的妻子,穿著衣服是錦繡的,就大怒,讓她回家,下令賜死。
"植妻衣繡,太祖登台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三國志.魏書.崔琰傳》
就因為兒媳婦穿了一件錦繡的衣服,就下令賜死,感覺節儉得已經到了苛刻的地步,為什麼會如此呢?我們就要分析一下曹操實行推行節儉的原因。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到,厲行節儉不僅是曹魏的風尚,而且是制度律法的規定,"衣繡"就要處死,即使是曹植的妻子也不能赦免,曹操如此厲行節約,與他出身寒族以及當時經濟的破壞雖然有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是要摧毀豪強世族的奢華之風。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節儉,這只是曹操與儒家豪族對立的一個側面。
曹家在漢末若想取代劉氏皇位,最重要的就是要摧毀儒家豪強世族的精神堡壘,即漢代傳統的儒家思想,然後才可以取得成功,他也才可以名正言順。
2、唯才是舉的求賢令,其實是要摧毀儒家豪強的思想堡壘。
要摧毀儒家的思想堡壘,不只是要推行節儉,更重要的是在人才選拔制度上。曹操政策中最著名的"唯才是舉"求賢令便新鮮出爐。
只要您有才,哪怕您不仁不孝,貪污受賄,欺世盜嫂,品行敗壞,統統沒關係。有才就可以到我這裡來當官。這求賢令一出,真是引起天下譁然。甚至今天,很多人提到曹操沒好感,都和這個求賢令有關。
十五年春,下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曹操用人,真的像"求賢令"所說,只重才,不重德嗎?這裡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絕不可能,如果一些小節上有虧,確實是不太在意的,這也體現了用人不拘一格。但若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您覺得曹操敢用嗎?對比曹操對關羽的禮遇就能看出,他欣賞像關羽那樣有情有義,忠貞不二的人才,哪怕不能為他所用,都沒捨得殺關羽。
曹操求賢令頒布的時候,曹魏集團大部分的中流砥柱已經集結在曹操身邊,謀臣如雲,猛將如雨,那曹操為什麼要推出"求賢令"這種看似違背人倫道德的命令呢?其實是暗含深意的。目的,就是要摧毀豪強世族的儒家思想堡壘。
上面已經介紹了漢代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標準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道德,曹操的求賢令,就是打破了漢代察舉的儒家傳統,"求賢令"的頒布是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的一個大變革,並非僅是為了"求才"。
如果再深一步聯繫曹操的階級出身來考察,就知道曹操出身閹宦家庭,而閹宦之人,在儒家理論中,是不能、也不應該有政治地位的。被儒家思想歧視的曹操出身,若不把這個勢不兩立的儒家教義摧毀,曹操本身就無立足之處,更不可能與以儒家豪族人物為代表的袁紹之流相競爭,所以,摧毀儒家豪強的金科玉律,就是曹操安身立命的正當理由。
3、抑制豪強,幫扶弱民、寒族
曹操為一代梟雄,他不僅得到了眾多有才能的寒族人物的支持,而且得到了部分有才能的豪強世家大族的支持,如潁川的荀彧,荀攸,河內的司馬家……其實從出身上講,荀彧荀攸,甚至司馬家,都要遠高出曹操的出身。
曹操雖然任用這些出身豪族的知識分子,但不代表他對世家大族階層就放鬆了警惕,對他們一直都是限制打擊,時不時的敲打敲打,割割韭菜。
用唯才是舉的選拔人才制度,來打破世家大族對官位的壟斷。而經濟政策上的屯田制,更是直接和世家大族搶勞動力。為了不讓流民變成豪族們的依附奴婢,他為流民提供農具,給他們土地耕種。這些政策都觸碰了當時世家大族們的核心利益。
他與世家大族們的恩怨終於爆發,這就是官渡之戰。
袁紹可是當時所有豪族們的代表,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門生舊吏遍布天下,當官渡之戰一爆發,所有的世家大族們都支持袁紹。可惜,驕傲的袁紹遇到了更驕傲的曹操。官渡之戰袁紹覆滅,儒家豪族階級不得不暫時隱忍屈辱,但趁機恢復的想法,時刻都有。
司馬氏的崛起,是袁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死灰復燃,重新找的代言人
曹操去世以後,他們就找到了一個能夠代表世家大族的新的代言人,這個代言人就是,同樣出身世家大族的河東司馬氏。司馬是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司馬懿。
可以說司馬懿就是袁紹的繼承人,袁紹失敗,只表明儒家豪強暫時受到了挫折,但是通過司馬懿父子之手,終於還是把世家大族的權力權奪回到了自己的手上。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司馬氏父子的狠毒,並不像迂腐的儒家學究滿嘴仁義道德。
他們是有心機,同時狠得下心,下得去手的。比如在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對曹爽承諾是保他和家人平安富貴,但是,等曹爽投降入城以後,司馬懿將曹爽夷三族,男女老少無一倖免。當時真的是血流成河,一舉幾乎肅清了曹氏宗親的勢力,把曹家的皇帝變成了光杆司令和他司馬家的傀儡。
2、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豪強世族的支持
曹操執政期間,是經常拿豪強世族開刀的。曹操的主旨在於削弱豪強世族,扶持弱民和寒族。所以,被割韭菜的豪強世族,對曹魏政權是敢怒不敢言。他們只能蟄伏,尋找目標代言人。一直到,曹魏政權出現衰落的趨勢,他們發現,出身世家大族的河內司馬氏。是與他們有著相同利益共同體的合適人選。剛好,覬覦曹魏政權的司馬家也需要得到這些世家豪強大族的支持,所以兩廂一拍即合。
總結:
在司馬家篡奪了曹魏政權後,政治層面幾乎沒有什麼大的波瀾。高貴鄉公曹髦力圖反抗司馬昭,卻反被司馬昭指使人殺掉,朝堂上也幾乎沒什麼大的反對之聲。可見,世家大族,終究是不屑於和寒族出身的曹魏政權為伍。一旦有機會,立馬反撲。
所以說,司馬家的勝利,不僅是一家一姓的勝利,更是他們背後的那個階層的勝利,而司馬家為了維護同一個階層的既得利益,肆意放縱世家大族侵占農田,橫徵暴斂。更將選官制度曹丕初創的九品中正制進一步完善,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世家大族在絕對的優勢和集權中,越來越走向腐化墮落。
參考資料: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
《魏晉南北朝講演錄》陳演恪,萬繩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