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抵制山寨賽事

2024-10-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民政部持續推進常態化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工作,不斷清理山寨社會組織。有些機構即便被「曝光」,仍能改頭換面,重操舊業。

近年來,隨著相關部門對一些山寨社會組織的持續清理,一些「忽悠人」的賽事、獎項明顯減少。但一些賽事依然照辦不誤,並繼續受到不少家長的追捧,足見不能低估一些山寨賽事的「生命力」。

這樣一種狀況提醒相關部門,對一些明顯在資質上存疑的賽事,不僅要及時斬斷其與相關山寨組織的聯繫,更要對其後續的舉辦情況開展跟蹤監督。畢竟,一些賽事舉辦的年限較久,已有了相當的「品牌效應」,對於其動態變遷和背後的「真面目」,不少家長的確很難及時完全掌握和甄別。因此,在治理過程中,相關部門有必要開展聯合行動,推進協同治理。像這些賽事在宣傳過程中是否存在誤導,一些聯合主辦單位又是否符合資質,都該有源頭把關,並依法加以有效處理,真正壓縮其生存空間,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當然,廣大家長更要擦亮眼,一方面要做好相應的信息核查工作,不能因為一些「協會」「學會」的名頭響亮就放鬆警惕。如果能夠有基本的核實,相信不難發現貓膩;另一方面,還是要改變觀念,不能抱著讓孩子「多拿獎總比少拿獎更好」的心態去參與這樣的「刷獎」行動。像有的賽事明確表示,「只要將作品發至郵箱,交費後即可獲取相應證書」,對這樣的「花錢就能拿」的獎和證書,就該堅決抵制。

應該看到,花大價錢只為給孩子多拿個並無實質性效力的獎項,不僅是浪費錢財,也是在給孩子作出錯誤的示範,恐助長虛榮心乃至傷害誠信意識。

同時,也要繼續推動教育部關於「不得通過考試或變相考試選拔學生,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培訓證明等作為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等規定的落實。這方面,學校也可以將相關政策及時向家長作出告知,引導家長不讓孩子盲目參與各類必要性和權威性可疑的賽事。這也未嘗不是為孩子減負的應有之義。如教育部就曾明確表示,不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機構等相關組織開展的藝術特長生測評與認證活動。類似的要求,完全可以在更大範圍內讓更多家長知曉。

當對各類非規範賽事的清理與社會觀念的轉變形成「合流」,山寨賽事自然會失去「市場」。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5日 第02版

作者:朱昌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459509788d3c955d3a972619d77e7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