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任平生
知乎有一個提問:
太過「懂事」是什麼體驗?
一位網友的回答得到了高點贊:
從小都很「懂事」,
當我長大後,
被不合理的事情激怒時,
卻不懂得如何表達和反抗,
只能默默承受。
我們時常說,
寧願寵出一個任性的孩子,
也千萬不要逼出一個過於懂事的孩子。
因為,太懂事的孩子,
往往是,在外活成了一支軍隊,
而在內,成了一座孤島,委屈了自己。
曾就有朋友說過,
自己在小時候並沒有多喜歡吃雞蛋和蝦,
可爸媽都覺得她喜歡。
她也就覺得自己喜歡了。
可在長大後的某一天,
自己才發現原來一直都在委屈自己的需要。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所的一組實驗,
闡述了「懂事」表面下的真相:
所謂「懂事」,不過是孩子恐懼情緒下的被迫選擇。
在實驗里,研究員先拿出一個盒子,
小男孩取出裡面的玩具開始玩,
興奮又開心。
此時的眼神,是好奇、放鬆又愉悅的。
接著,一位不太友善的女士也走了進來。
她衝著玩具發火,語言態度都不夠友好。
男孩本可以自由玩耍,
可在這個發火的女士面前,
他卻不敢行動,神情嚴肅。
左右打量,始終沒有動作。
為了不給「旁人添麻煩,」
一個原本活潑的孩子,
陷入沉默,不再表達自己的需要。
毫無疑問,
孩子的懂事裡,
必定藏著無數的心酸和委屈。
孩子一味的順從,
也更容易換來別人的忽視。
就如《破產姐妹》中的MAX就曾經說過:
當所有的人都習慣了她的懂事,
有一天她稍微沒那麼懂事,
在別人眼裡就是無理取鬧。
所以教會孩子「拒絕」,非常重要。
早就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女孩大腦中與情緒密切相關的胼胝體比男孩大,
這導致情緒感受能力更強、更敏感。
而且女孩在青春期後,
開始分泌雌激素和催產素,
這種物質也會驅使女孩更擅長照顧他人。
女孩的懂事,還來自於生長環境。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別瘋了!」
「女孩兒不能那麼野!」
「看看你還有沒有點兒女孩兒樣!」
在我們的生長環境里,
很多父母都希望女兒乖巧、聽話。
於是,大多數女孩都按照「女孩應該有的女孩樣」來活著。
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
齊明月是一個在老師和父母眼中成績優異的乖乖女,
可她的性格卻有些唯唯諾諾。
喜歡的東西不敢爭取,
不喜歡的也不會拒絕,
活得憋屈而又擰巴。
而她的好朋友和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李尖尖從小就是別人口中的「野丫頭」。
母親很早就去世了,
她被爸爸一個人拉扯長大,
可她卻天生樂觀,敢愛敢恨。
而這樣的女孩,
收穫了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生。
最大的區別是,
李尖尖有一個允許他「任性撒野」的爸爸,
而齊明月卻有一個時時刻刻要求她做乖女孩的媽媽。
馬克吐溫曾說過:
男孩在12歲左右的時候,
會找到一個男人,
去崇拜他、模仿他,
把他作為自己一生的榜樣,
這個男人十有八九就是他的父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孫雲曉曾和一個男孩一起做節目。
他發現,這個男生雖然身材高大,
但性格卻比綿羊還弱。
總是一副畏畏縮縮的模樣,
說話結巴,沒有年輕男孩的活力。
仔細聊下去,
他發現這個男孩在上小學時,
就一直被欺負,
開始工作後,
不斷失業,
直到二十七八歲,還沒有固定工作。
而他這種膽小、懦弱、敏感的性格根源,
便正是家庭模式所導致的。
這個男孩有一個強勢的母親,
而他父親的性格卻十分軟弱。
在大事小事面前,都毫無主見。
青春期正是男孩處於「半成熟」的階段,
更需要外界強有力的引導。
父親身上高大、果斷的品質,
會讓男孩學會「拒絕」和「建立界限」的力量。
男孩性格的軟弱,
往往是因為來自於「父性力量」的缺失。
在孩子長大後,
面對眾多的選擇,
更是需要珍視自己的需要,
能夠對糟糕的、壞的事情說不。
從這個角度說,
父母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訴孩子:
你不必退讓,真的非常重要。
1、不要控制太多,孩子更能找到自我。
在有些家庭里,
父母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孩子的成長,
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介入。
因為很少體驗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長大後,
他更容易認為別人說什麼,
做什麼都是對的。
所以,
要鼓勵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需要,
允許他理直氣壯地說「不」。
2、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懂得取悅自己。
父母的脾氣秉性里,
藏著孩子的性格。
爸爸若是幽默陽光,
孩子便能學會積極和寬容,
也懂得取悅自己。
媽媽若是溫和堅定,
孩子便能懂得不卑不亢的力量,
懂得以柔克剛的處事方式。
一個幽默快樂的爸爸,
不僅是媽媽好心情的保證,
也是孩子心理品質的支持力量。
3、不強迫孩子分享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父母懂得界限,
孩子才懂得保護自己,
也知道人際關係的分寸。
何為有界限的家庭?
它一般會有以下特徵:
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
不強迫孩子分享,
不隨意處置孩子的所有物,
關於孩子吃穿住行的決定,
要和孩子討論。
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
感受到什麼叫做規則,
懂得什麼叫做「我的需要」。
4、 多給予孩子認同。
《心理營養》中講到: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
媽媽比爸爸重要。
在肯定和認同這方面,爸爸的作用則很大。」
男孩渴望父親的認同,
尤其青春期的男孩,
他們自尊心增強,
來自父親的鼓勵和讚美,
是給與孩子信心的關鍵。
當孩子情緒失控、暴躁發怒時,
父母一定不要用「要懂事」來忽略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懷抱,
他會懂得:自己是被愛著的。
這樣的心理基礎,
也會讓他在面對爭執時,敢於表達自己。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父母。
願大家都能明白:
孩子的成長路上,
你是幫助他們成為自己的最好榜樣。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著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