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首發!余光中親編英文課本出版

2023-07-31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重磅首發!余光中親編英文課本出版

說起余光中,你會想到什麼呢?

是那首膾炙人口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豪氣萬丈的《尋李白》——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還是他翻譯的英國詩人薩松的不朽警句——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余光中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罕見的通才,其創作橫跨詩歌、散文、藝術評論、翻譯四大領域,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由於余氏文名顯赫,以致許多人忽略了他的另一重身份—— 資深外文學者與教育者。

點擊圖片 購買圖書

「我曾經考取過五家大學的外文系」

1928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余光中出生在江蘇南京。生逢戰亂年代,少年詩人的求學之路頗為坎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京局勢日漸嚴峻。十歲的余光中跟隨母親去重慶與父親團聚,進入西遷的南京青年會中學學習。在這裡,余光中培養了古文與舊小說的閱讀趣味,也遇到了他的英語啟蒙老師孫良驥。

青中的良師不少,孫良驥老師尤其是良中之良。他畢業於金陵大學外文系,深諳英文文法,發音則清晰而又洪亮。從初一到高三,我的英文全是他教的,從啟蒙到奠基,從發音、文法到修辭,受益良多。

——《思蜀》,2000

在孫老師的長年薰陶下,他的英文進步很快。到了高二那年,已能閱讀莎士比亞的英文版著作。正是在這時,余光中定下了日後攻讀英語專業的志願。

1947年,余光中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同時考取北大和金陵大學。「因為當時北方不寧」,北大沒有進成,余光中選擇了金陵大學外文系。金陵大學屬教會大學,英語一直是該校的強項,教育家陶行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哲學家方東美、文學史家程千帆等都是金陵校友。

金陵大學

1949年1月,余光中隨全家南下福建,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二年級。攻讀半個學期後,又隨家人遷往香港,繼而渡海來到台灣。經過插班入學考試,他同時考取台大外文系三年級和師範學院英語系二年級,最終選擇了師資力量更為雄厚的台大。

「我的外文系老師,包括英千里、蘇維熊、黎烈文、梁實秋、趙麗蓮、曾約農、黃瓊玖和吳炳鍾。」

在台大外文系,英千里教授的英國文學史和英詩課程對余光中影響頗深。梁實秋對這位高足讚譽有加,曾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英千里 黎烈文梁實秋

《大學英文讀本》編寫始末

余光中大學畢業後,做了三年翻譯官。後在夏濟安和梁實秋的邀約下,先後到東吳大學和師範學院教課。 在國外擔任客座教授回來,又到台大外文系兼課。

我曾經是外文系的學生,現在我是外文系的教授,可是在自己的感覺里,我永遠是外文系的學生,我學的是這一行,乾的是這一行,迷的也是這一行。三位一體,我的快樂便在其中。

——《外文系這一行》,1972

1973年,余光中受聘擔任政治大學西語系系主任,當時台灣的英美文學界於課程、教材與教法多方銳意革新,台大外文系高舉改革大纛,這股外文教育改革之風藉由新編英文讀本擴及整個校園。流風所及,政大西語系余光中、中興大學外文系齊邦媛等系主任,都開始針對本校需求新編英文讀本。

「早年的大一英文課本編得不好,把它當作一種純語言的課本,不太強調人文深度,其實大一英文、大一國文應該是變相的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的教材才對。」余光中晚年接受訪談時如是說。

他在為新編英文讀本撰寫的序中,闡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一直認為,大學的英文讀本,應該一箭雙鵰,不僅旨在提高學生的英文程度,更應在課文的編選和闡揚上,擴大他們的見識,恢宏他們的胸襟,鍛鍊他們的美感,並且鼓舞青年特有的旺盛的好奇心。

1973年整個夏天,余光中都在忙於編寫課本,自述這是「他人生最為繁忙的一個暑假」。書編出後,成為當時政大全校必修的「大一英文」教科書。也就是說,所有大一新生都以此書為課本。其他年級的英文課也有採用此書的,比如外文系高年級的散文課。

課本內容與特色

新編《大學英文讀本》……三十三篇課文,以內容而言,有詩,有散文,有文學和藝術的論述,也有教育、哲學、歷史、生理、太空、宗教與科學等等的文章。至於作者的陣容,從蕭伯納到弗羅斯特,從濟慈到希區考克,從愛因斯坦到畢卡索,更是多彩多姿,並不限於英美的大師。

1973年,余光中四十五歲,正處於創造力的巔峰期。他將自己深厚的文學積澱、對時代風氣的體悟、對世界前沿的認識、對大學教育的期許,對生活的廣闊理解,全部落實於具體的選篇之中。

除本涅特《經典何以為經典》、林肯《葛底斯堡演說》、馬克·吐溫《回憶母親》、梭羅《論忙碌》等經典名篇之外,讀本還入選了深刻影響20世紀文學、戲劇、電影、繪畫、科學、哲學等領域發展進程的大師之作——毛姆《怎樣寫作才完美》、蕭伯納《戲劇評論家》、希區柯克《新鑄的語言》、畢卡索《藝術宣言》和愛因斯坦《宗教與科學》。

同為詩人,余光中自然不會錯過T.S.艾略特這位20世紀舉足輕重的現代派詩人和批評家。書中選入艾略特《論詩歌》一文。緊接的六首英美詩歌,依序從16世紀的莎士比亞,濟慈的十四行詩、惠特曼的兩首短詩、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詩歌,到20世紀的弗羅斯特。

十多年來,我教過的科目,包括英國文學史、比較文學、散文、翻譯、英詩和現代詩,儘管自己寫的是現代詩,最樂意教的卻是古典的英詩。……春秋佳日,寂寂無風的上午,面對台下那些年輕的臉龐,娓娓施術,召來濟慈羞怯低徊的靈魂,附在自己的也是他們的身上。吟誦之際,鏗然揚起所謂金石之聲,那真是一種最過癮的經驗。

——《外文系這一行》,1972

英詩無數,選詩固然不易,注詩尤其困難。余光中使出英詩教授看家本領,用心批註。這些都來自多年讀詩、譯詩、教詩的心得,讀之有如跟著余光中上了一堂英詩課。

另有四篇主題涉及大學生、閱讀、教育、知識與學習的文章。大學生缺乏閱讀的現象並非當下獨有,早在半個多世紀前,有識之士就已提出警示,並剖析其成因。

我們先不要著急下結論,認為年輕人普遍缺乏通識性和人文書籍閱讀,而首先應該認識到,在這樣一個社會變革快速而廣泛、舊的價值觀念近乎失效的時代,年輕人將會拒絕繼承文化傳統,而會轉向自身去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因此,要改變大學生的閱讀行為,無論怎樣說教,怎樣絕望地雙手緊攥,抑或是採用怎樣的推銷伎倆都無濟於事。只有當我們發展出一整套更為成熟和不為物慾所動的文化價值觀,高校擺脫了非智力課程和活動,教師們被允許並有時間實踐歸納式教學法,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表明它們和自然科學一樣能夠解答青年的疑惑時,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蒙塔古的《女人天生優越論》以風趣幽默的口吻傳達科學新知。作者舉出許多科學證據,說明女人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比男性優越,充滿女性主義意識。

余光中一向關注中西文學、思想與文化,授課時經常帶入中西比較的觀點,強調中國文化本位。讀本最後五篇選文,前三篇為《論語》《莊子》《史記》選篇,分別為中國儒家、道家與史家的代表文本,續以羅素與湯因比的兩篇思想性文章。余光中特別提到,「壓卷的五篇選文……這樣子的取材和編排,我自命是『革命性的』……希望中國的大學生,在西方文化的對照甚至挑戰之下,對於本國文化能有更客觀也是更深切的體認」。

全書始於經典的定義與功能,接著重視文字與修辭的作用,經由廣泛的藝術引入詩論,繼而賞析英美詩作與短篇小說,再進入具有文學性與啟發性的散文,銜之以英文重新閱讀、詮釋的中華文學與文化經典,總結於中西文明的比較與批判。統而觀之,結構有機,井然有序,前後呼應,充分體現了余光中如何透過語文學習達到博雅教育的理念。

除選篇經典外,此書從文後的字詞批註,到作者簡介與選文提要,在在透露出編者由文字、文句,而文本、文學、文化、文明,層層向上,統攬古今中外,開拓學生視野,達到博雅教育的目標。

國內讀者很多都熟悉余光中談翻譯的文字,他曾說,「我這一生對翻譯的態度,是認真追求,而非逢場調戲。」他不僅教翻譯、評論翻譯,也身體力行做翻譯。身後留有十餘部「譯績」,涉及詩歌、小說、戲劇、傳記等領域。

《大學英文讀本》原為純英文,為向作為翻譯家的余光中致敬,此次出版,特別邀請了海內外多所高校的英語名師和頂尖學者聯袂翻譯,編為英漢雙語版本。

「余氏美學」

《大學英文讀本》原版封面為乳白色,配有插圖,簡約明朗。插圖為保羅·克利《滿月時的動物》(Animals at Full Moon),寥寥幾筆極富童趣,其又中帶有深意。克利是余光中心儀的畫家,也是20世紀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的創作常引入音樂的節奏、和諧和變奏概念,使得作品充滿了音樂般的韻律和動態。

新版封面,設計師在構圖上傳承原版封面的審美感受,護封錯落排列的內文篇目,猶如五線譜般,傳遞出音樂的秩序美感。內封從保羅·克利的《花瓶》(Vase)中選取瓶耳元素,恰為English之首字母,同時沿用原版封面插圖中的滿月點綴畫面。整體採用深芽綠搭配柘黃的活潑配色,生意盎然。

1959年,余光中在艾奧瓦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恰逢大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到訪,弗羅斯特是20世紀英美詩壇的耆宿,曾四度獲普利茲獎,余光中前去參加為他舉辦的雞尾酒會。在時年31歲的余光中眼裡,年過八旬的弗羅斯特「漸遠於人,漸近於神」,是偶像般的存在。

弗羅斯特在活動上朗誦了他的《雪夜林畔小駐》,此詩為現代英語詩中公認的短篇傑作,意境含蓄,用語天然,而格律嚴謹,貌似寫景,其實深具象徵意味。年輕的詩人「初聞弗羅斯特那種挾有19世紀之風沙的聲音時」,濕了眼眶。多年後,他將這首詩選入了讀本中。

本次出版,以此詩為靈感製作書籤,並以余譯作結本文——

想來我認識這座森林,

林主的莊宅就在鄰村,

卻不會見我在此駐馬,

看他林中積雪的美景。

我的小馬一定頗驚訝:

四望不見有什麼農家,

偏是一年最暗的黃昏,

寒林和冰湖之間停下。

它搖一搖身上的串鈴,

問我這地方該不該停。

此外只有輕風拂雪片,

再也聽不見其他聲音。

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羨,

但我還要守一些諾言,

還要趕多少路才安眠,

還要趕多少路才安眠。

(本文多處文字引自單德興先生為《余光中的英文課》所撰序言,特此致謝)

參考資料:

1.《余光中的英文課》

2. 《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

3.《翻譯家余光中》

4. 《聽聽那冷雨》

5.《繡口一開:余光中自述》

6.《天真的歌》

《余光中的英文課

余光中 編著

余光中親編英文課本重磅出版

一代中文大師的英文博雅讀本

點擊圖片 購買圖書

《余光中的英文課》,原名《大學英文讀本》,於一九七〇年代台灣外文學界改革運動中應運而生,是余光中擔任台灣政治大學西洋文學系系主任,主持課程改革期間親自編選的英文課本。

書中收入33篇文章,統攬古今中外,涉及文學、文藝、教育、哲學、歷史、自然、太空、科學多個學科,旨在普及各學科的基本常識,並強調文化自信。全書悉心編排,註解詳盡,從字句到文本、文學、文化、文明,層層向上,讀之如臨大師課堂。

目錄:

1. WHY A CLASSIC IS A CLASSIC Arnold Bennett / 1

經典何以為經典 阿諾德·本涅特

2. HOW TO WRITE PERFECTLY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 15

怎樣寫作才完美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3. THEATER CRITIC George Bernard Shaw / 33

戲劇批評家 蕭伯納

4. FRESHLY COINED LANGUAGE Alfred Hitchcock / 41

新鑄的語言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5. STATEMENT ON ART Pablo Picasso / 57

藝術宣言 巴勃羅·畢卡索

6. ON POETRY T. S. Eliot / 73

論詩歌 T. S. 艾略特

7. COUNTRY SONG William Shakespeare / 91

鄉村之歌 威廉·莎士比亞

8. TO ONE WHO HAS BEEN LONG IN CITY PENT John Keats / 99

久困在都市的人 約翰·濟慈

9. ONE』S-SELF I SING Walt Whitman / 107

我歌唱自己 沃爾特·惠特曼

10.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 Walt Whitman / 115

一堂天文課 沃爾特·惠特曼

11.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Emily Dickinson / 121

蛇 艾米莉·狄金森

12.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Robert Frost / 127

雪夜林畔小駐 羅伯特·弗羅斯特

13. THE LAMENT Anton Pavlovich Chekhov / 135

哀歌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14. TRIVIA Logan Pearsall Smith / 153

瑣事 洛根·皮爾索爾·史密斯

15. THIS WAS MY MOTHER Mark Twain / 173

回憶母親 馬克·吐溫

16. ON BEING BUSY Henry David oreau / 187

論忙碌 亨利·戴維·梭羅

17. MAN, PLAY, AND CREATIVITY Eric Ho er / 201

人、遊戲和創造力 埃里克·霍弗

18. AWAY FROM HOME Peter Koper / 221

離家 彼得·科珀

19. COLLEGE STUDENTS AND READING Ralph E. Ellsworth / 241

大學生和閱讀 拉爾夫· E. 埃爾斯沃思

20. THE BASIS OF EDUCATION Robert M. Hutchins / 265

教育的基礎 羅伯特·M. 哈欽斯

21. KNOWLEDGE VIEWED IN RELATION TO LEARNING John Henry Newman / 287

從與學習的關係看待知識 約翰·亨利·紐曼

22. GETTYSBURG ADDRESS Abraham Lincoln / 313

葛底斯堡演說 亞伯拉罕·林肯

23. A CONQUEST OF SOLITUDE Robert V. Bruce / 321

戰勝孤獨 羅伯特·V. 布魯斯

24. THE NATURAL SUPERIORITY OF WOMEN Ashley Montagu / 347

女人天生優越論 阿什利·蒙塔古

25. LENSES Donald Culross Peattie / 375

鏡頭 唐納德·卡爾羅斯·皮蒂

26. RELIGION AND SCIENCE Albert Einstein / 391

宗教與科學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27. WE』LL NEVER CONQUER SPACE Arthur C. Clarke / 403

我們永遠無法征服太空 亞瑟·查爾斯·克拉克

28. TECHNOLOGY AND WORLD POLITICS Eugene B. Skolniko / 425

技術與世界政局 尤金· B. 斯柯尼科夫

29. SELECTIONS FROM THE ANALECTS Confucius / 457

《論語》五十節 孔子

30. SELECTIONS FROM CHUANG TZU Chuang Tzu / 477

《莊子》五節 莊子

31. THE BIOGRAPHY OF GENERAL LI KUANG Ssu-ma Ch』ien / 495

《史記·李將軍列傳》 司馬遷

32.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CONTRASTED Bertrand Russell / 521

中西文明的比較 伯特蘭·羅素

33. WHY I DISLIKE WESTERN CIVILIZATION Arnold Toynbee / 551

我為什麼不喜歡西方文明 阿諾德·湯因比

每日一書

《閱讀史》

每日一詞

《新華成語詞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37cc57c1e1d581f0920b554fe316336.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