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起讀書|金融EMBA讀書筆記·文史哲篇

2023-07-26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E起讀書|金融EMBA讀書筆記·文史哲篇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海洋中的燈塔,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BRI EMBA、金融CEO(領航)的校友們一直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工作責任和精神追求,很多班級、同學會都自發成立了讀書會,相互督促,交流分享,自覺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

金融EMBA2020級(15期)B班的讀書思享會採用每月提交一篇讀書筆記的方式,不僅記錄閱讀的收穫,也紀念共同進步的滿滿成就感。夏日暑期,我們從中挑選了他們的讀書筆記與君分享。與好書相伴,與智者同行,願我們都在閱讀中感受到世界的豐富多樣。

《會通與互鑒》

作者:陶金

推薦人:趙龍

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堅持通過「一對一」的對話形式,與世界各地知名的政治家、宗教領袖、著名學者等,討論人類價值意義,未來走向的綜合問題,以期待取得更多共識,求得世界大同。池田大作認為,當代「對話」需要如友人一般,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這是充分考慮到當今時代人與人、信仰與信仰、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相互存在的差異性而採取的方式。池田大作也在以自身的方式將《法華經》中「四安樂行」的佛訓應用到對話實踐當中,在對話時始終保持謙遜、友善、寬容、理性的對話風格,努力尋求對話雙方的共鳴,面對分歧能夠從容化解。

這裡的「色心不二」之「色」可以理解為人們所能看見的物質世界,「心」則主指人的觀念和主觀世界;「依正不二」之「依」則是周圍的環境對人之生命主體的作用,「正」則是主體的行動對於環境的影響。所謂「中道」,即是避免分裂,統一地看待「物質」與「精神」、「環境」與「人」的關係。日蓮佛教這種「中道」思想的特徵,「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外部的世界的一體性,超越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對立」。「人」依法而動,因此是在主觀理解、參悟「法」的基礎上自主行動,去完成自救與利他的實踐的,因此有了發揮主動性的可能。另外,就信仰目的而言,在「拯救」方式上是存在差別的。基督教通過外力的作用使信仰者達成被救贖的目的,而佛教則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通過覺悟佛法真理來實現精神上的解脫與自我超越。總之,發揮「人的自主性」,是池田大作努力想要傳達給對談對象的主要內容之一。

文中池田大作在論及教育問題時,多次談到人與人之間存在個性及資質差異,這是首先應該理解並尊重的,譬如教育者面對不同資質的學生,必須因材施教。同時,在對話中,也要意識到每個人的自身特點、背景差異與理解力的不同,充分考慮對話層次性的問題,根據各種情況靈活應對,在對話主題、對話方式上及時變通,才能更好地實現交流與互動。

此外,文中對話談到各個宗教之間的各種差異和同一性。比如佛教和儒教(池田大作對於儒家的叫法)中都流動著紮根於人本主義的深刻的精神性、倫理性與宗教性,只有遵循「天人合一」、「宇宙即我」的「中庸」「中道」的方式生活,才能不斷超越自我,完成充滿生機與創造力的人性革命,從而實現社會的整體進步與繁榮。

《源泉》

作者:安•蘭德

推薦人:潘慶偉

這是⼀本關於自然哲學的書籍,作者安•蘭德通過講述自己與大自然的互動來探索生命的真諦,以及她的經歷對當代社會的啟示。本書作者安•蘭德是⼀位俄裔美籍作家、哲學家。她曾被譽為「美國精神的定義者,客觀主義哲學運動的開創者」。在這本書中,安•蘭德強調了⾃然界的美麗和神秘,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對於我們生命的意義。她認為,我們與自然之間的聯繫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它們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她的經歷和觀察,安•蘭德向我們展示了⼈類與⾃然之間的聯繫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和思維方式的。她強調了人類應該更加尊重自然,並與之和諧相處。她認為,只有當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時,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和欣賞生命的美好。

此外,安•蘭德在書中還探討了許多其他主題,例如個人成長、人類意義、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等等。她通過她的經歷和觀察,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應該如何看待生命和世界,以及如何尋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總的來說,《源泉》是⼀本非常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書籍。它通過安•蘭德的經歷和觀察,向我們展示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聯繫對於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此外,它還探討了許多其他主題,例如個人成長、人類意義、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等等。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並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正見》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推薦人:潘一峰

《正見》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寫的關於佛教四法印見地的書。宗薩蔣揚欽哲在本書中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以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例子來解釋佛教四見地的層層奧義,引導大家開啟覺悟的智慧之路。

一、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你現在看到的不一定是恆定存在的的,你現在看不見的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和合而成,不存在單一且純粹的事物,且和合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之中,沒有一個恆常的存在。物是人非,人面桃花,過去存在的事物,現在可能消逝了,現在有的,未來也不一定存在。佛教與道教有時候智慧相近的,無常傳達的信息類似太極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陰陽交合,變化不息,造化乃生,所有的事物皆是和合而成(陰陽一體),和合的事物皆無常(陰陽變化)。這又衍生出,福禍相依的概念。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中有禍,禍中有福,福禍無常。

二、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人們總是對恆常的事物感興趣,痴迷於追求恆常的幻想之中。比如,大多數人都希望身體健康,家庭合睦,事業成功,並且這種狀態一直持續,沒錢的人希望變的有錢,有錢的人想要一直有錢,相愛的人都喜歡海誓山盟。然而,世事是無常的,你所希望的不會如你所願恆常發生。若無常發生非你所願,那無常即是苦。總有人身體不健康,總有人處於貧窮,總有人生活的不幸福,這些無常的變化,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情緒,消極,嫉妒,憎恨等等,如果不能很有效地控制這些情緒,就可能會產生痛苦。佛陀認為,一些美好的情緒,其本質也是苦,現代社會享樂主義盛行,很多人認為無論怎樣,只要當下開心快樂,就夠了,殊不知情緒快樂也不會恆常存在,隨時會消失。快樂消失就會產生失落。

三、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無我這個見地,是佛教和道教都提出的見地。在佛教中的意識層次,描述了諸行無常。關於我是誰這個哲學問題,佛陀給出的答案是「無我」。我,也是一個和合的產物。對於生物來說,我們由細胞構成,對於家庭來說,我們是兒子也是父親,餓了生物本能就提示我們要吃東西了,勞累了就想睡覺休息,身為父親的時候要教導孩子,身為兒子的時候要照顧老人,由此看來「我」不曾獨立存在過,也沒有一個純粹的自我,我這個概念是虛幻的,是因緣際會產生的結果,它也處於無常變化之中,你的口味可能會變,身份可能會變,工作可能也會變,這些都是構成我這個概念的一部分。佛說,無常是空,如果能做到寂滅所有情緒,清掃心如明鏡不染一塵,總會發現心中明鏡空空如也,因為不存在一個真我,既然無我,又何必有情緒,放下我執,連我都不存在了,又怎會有得失之心呢?

四、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也就是佛之境界,按照佛所說,此境界不能用語言去描述(就像道德經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非生非死,存在於時間、空間及能力的場域之外。正如心經中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又不是,有又沒有,在又不在,如此境界。

《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馮友蘭

推薦人:翁紹斌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不錯的入門作品, 是趙老師推薦的哲學入門讀物。對中國哲學的脈絡有一個相對清晰的了解, 從諸子百家到明清到近代。其實是作者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課的英文講稿整理翻譯回來的作品, 可能也更富邏輯性或更具有世界的視角。

核心定義: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有關人生的學說,有關宇宙的學說, 有關知識的學說, 都是從這樣的思考中產生的。

中國哲學是一種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哲學傳統,強調人與自然、尤其是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和諧與平衡。哲學思考的重點是關於人類存在和價值的問題,通過道德、倫理和政治等方面的探討來指導個人和社會的行為。

特別說說莊子的片段, 莊子簡直是中國人的安慰劑。快樂有不同的層次,自由發展人的本性可以帶來相對的快樂, 要達到至樂,必須對事物本性有更深的了解。當人得以充分並自由發揮他的天賦才能時,他就感到快樂。在感性和理性方面, 強調以理化情。有個故事,莊子的妻子去世的時候, 惠子弔唁, 看到莊子鼓盆而歌。也是莊子參透生死的意義,以理化情。

莊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都具備悟性,只需通過修養和悟性的發展,可以達到對自我和世界的超越認知。莊子認為人生如夢如幻,世界萬物都是相對的,通過超越傳統觀念和常規思維,人們可以達到對現實世界和自我認知的新境界。

編輯:丹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34f7f9533da29efc8feeaa42721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