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豺狼虎豹」,後三種動物在動物園裡面很常見,加上也在大量的影視作品裡面出現,所以人們都比較熟悉,唯有排在首位的豺,儘管曾經廣泛分布於我國大多數的森林地區,人們依舊對它們不甚了解。
豺是一種很神秘的動物,從小到大,我們都從長輩那裡或多或少聽過它們的傳說。
有說它是令老虎都害怕的猛獸,也有說它們是益獸,不僅會驅趕野豬保護莊稼,而且還會一路尾隨保護行夜路的人。
豺是一種犬科動物,在多數農村地區裡面,一般喜歡稱其為「豺狗」、「紅毛狗」等等。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生活著大量豺群,它們經常出現在林中小徑、田頭地壟里。
但是自80年代之後,豺就大量消失了,它們的大量減少,幾乎是緊隨虎豹之後的,以至於90年代過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已不見豺影了。
不過相對於華南虎的野外滅絕來說,豺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它們從未在山林裡面真正的消失,即便是數量相對低谷的時候,在西南腹地等人跡罕見的深山老林裡面,仍舊存有健康的種群。
甘肅發現豺群,翻山越嶺找吃的
肅北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轄地分為南山地區和北山地區,境內地形複雜,南山和北山地貌各異。
肅北縣境內野生動物分布廣、數量多,其中單是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就有32種,比如著名的白唇鹿、藏野驢、雪豹、北山羊等等。
近段時間,在距離肅北縣城10公里左右的山林裡面,人們就拍到了豺群的身影,成員數量達到了13隻。相對於過去大型的豺群來說,這個成員數少了點,但在當下而言,已經不算小了。
畫面中的豺先後出現在鏡頭前,它們時而奔跑,時而停留,時而左顧右盼,時而嬉戲打鬧,翻山越嶺找吃的。
相對於狼來說,豺是一種很活躍的犬科動物,它們一天中似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喜歡在山間追逐打鬧,所以在過去豺數量多的年代,人們經常可以見到它們在林緣附近、田埂之上嬉戲。
它們成群狩獵,平日裡喜歡在棲息地遊蕩搜尋獵物,一旦有所發現,團隊的所有成員便會一哄而上,將獵物活生生咬死。其狩獵場面,看上去比斑鬣狗的狩獵場面還要殘忍許多。
形似中小型犬,帶有三分狐相
豺在亞洲的分布還算相對比較廣泛,亞種數也多,有11種,其中生存在我國境內的就有5種,它們分別是:中國豺、四川豺、東亞豺、西亞豺、克什米爾豺。
不同亞種之間,毛色會略有差異,但總的來說,它們多呈紅棕色,吻部和尾巴為黑褐色,腹部為白色。
從外表上看,豺除了長得像犬之外,體型也跟中小型的家犬相似,成年之後體重為15-32千克,體長為0.8-1.3米。
與灰狼、家犬相比,豺的吻部更尖,但又沒有達到狐的那種程度,因此豺看上去像犬,但帶有三分狐相,更狡黠一些。
豺曾廣泛分布於我國大多數地區,尤其是南方的丘陵山地,更是大量豺群聚集的地方。它們的適應能力很強,既抗寒也耐熱。
相傳豺群連老虎都不怕,以至於人們才將其放在四大猛獸之首。
在印度也有許多關於豺的故事,坊間就有關於豺群戰孟加拉虎的事件,說的就是單個的豺雖然不敵老虎,但一群豺不斷糾纏老虎,最終將老虎的力氣消耗殆盡,然後一哄而上把老虎活活咬死。
不過這類故事基本上都是口口相傳,並未有直接的證據表明豺群真的能將孟加拉虎咬死。
狩獵過程殘忍,被稱為「野豬剋星」
豺是一種很兇猛的動物,而且它們屬於森林生態系統下的生物,十分擅長林地作戰。雖然體型較小,但青睞於捕食中大型的有蹄類動物,畢竟要養活一大群,捕食小型動物的性價比太低了。
野豬是豺最喜歡的獵物,因此也被稱為「野豬剋星」。日常生活中,它們會經常翻山越嶺尋找野豬的蹤跡。豺的嗅覺和聽覺能力都很強,野豬的一些動向,它們都能知悉。
由於野豬對農業生產有害,經常下山毀壞莊稼,所以吃野豬的豺,也就成了農民口中的莊稼保護神。
豺捕食的過程看起來像是沒有章法一般,它們不像狼群那樣有組織有策略。見到獵物就一哄而上,直接將獵物咬到失去行動能力,然後再咬死或者活活吃掉,所以豺的整個獵殺場面十分殘忍,往往野豬還沒有斷氣,後半部軀體就已經被吃了一大半了。
雖然豺的捕食過程看起來沒章法,但卻十分高效,利用團隊的優勢,「亂拳打死老師傅」般迅速將獵物捕獲。
這點跟斑鬣狗的捕食手段有點像,豺也不太擅長鎖喉,它們捕食野豬的時候往往先從尾部下手,將野豬開膛破肚。
不同於虎豹,豺的消失速度十分快,仿佛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根據許多農村老人的描述,他們覺得傍晚還在田埂間看見了一些豺影,可睡醒一覺之後,它們仿佛就消失了一般。
或許也正是豺的快速消失,讓它們的神秘感又添上了濃重的一筆。這些年裡,隨著生態建設成效的逐漸顯現,豺也逐漸開始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在多地都發現了豺影。
比如四川唐家河、雲南怒江,還有這次的甘肅肅北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