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聯盟」托起「大治理」,這個街道傳來「幸福聲」
沿用社區大管家制度
小區環境變好了,幸福感也提升了!讓居民穩站「C位」,讓環境整治「駐顏有術」,形成社區治理的「向心力」,衝刺城市治理的「最後一百米」——「住宅小區」治理,楊浦正不斷總結、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打造新模式。本次專題報道,借鑑各街道黨建引領「三駕馬車」經驗,聚焦基層治理疑難複雜問題,提煉總結有成效、可複製、可推廣的住宅小區治理楊浦做法,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不斷提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破損的橋面,到了家門口還要繞路走,十分不便」
「雜亂無章的地下車庫,每天進出看到太不美觀了」
一個小區物業水平低下、資金缺口大的難題還未解決,另一個小區因管理主體缺位而矛盾叢生……面對與業委會、物業公司「一對多」的溝通聯繫現狀,居委會常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為了化被動為主動,「治理小聯盟」應運而生。
江浦區域面積2.39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有7.9萬,社區特徵為「新老,相融合」,擁有住宅小區89個,業委會70個,物業公司34個。其中管轄3個以上獨立小區的居委會達15個,占22個居委會總數的70%以上。
對此,街道凝聚「治理小聯盟」 的力量,聯動多方活力,匯聚廣泛共識,全心全意為小區居民辦實事,營造「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濃厚氛圍。
「治理小聯盟」凝聚
「三駕馬車」合力
「治理小聯盟」通過居民區黨總支積極引領,由「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組成的「三駕馬車」共商共議、集思廣益,從「單指發力」變「握指成拳」。
其中,蘭州新村居民區下轄6個自然小區,通過「三五共建聯盟」,在居民區黨總支引領下,吸納五家物業公司、五個業委會、五位居委會「塊長」為聯盟成員。
每季度,各小區「三駕馬車」主持召開「輪值」會議,圍繞「問需問計」主題,針對不同小區的「糾紛」困局,深入挖掘居民需求,聯盟成員獻計獻策、凝聚共識。
「治理小聯盟」成為
社區治理的「推進器」
「破損的橋面修好了,不用擔心兒孫玩耍時跌倒摔傷了。和老伴在小區里轉悠時,子女叮囑我們注意磕絆的聲音也變少了。到了晚上,橋兩側的燈亮起來,大家都來這裡打卡拍照。以前大家儘量繞開橋,既不舒心也不安心,而現在這座橋成了小區里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當提及「睦鄰連心橋」建成後帶來的變化,正在小區里散步的居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記者了解到,原本江升小區公共收益少,景觀木橋破舊失修多年。對此,「治理小聯盟」充分發揮「助推器」作用,協助改造「睦鄰連心橋」。通過聯盟會議,讓各小區成員積極參與,為小橋的改造提供技術性支持與專業化建議,齊心協力破解難題。此外,江升小區「三駕馬車」組建起由「黨員、樓組長、熱心居民」組成的特色「連心橋修建小隊」,挨家挨戶上門徵詢修建意見,多方籌集修建經費彌補了維修資金的缺口。
通過「治理小聯盟」的力量,原本破損的小橋搖身一變,成為美麗的「睦鄰連心橋」,貫通起來的不僅僅是小橋,更是居民們通往美好生活的「暖心橋」。與此同時,曾矛盾不斷的江升小區也逐步從業委會缺失的自管小區蛻變成高品質管理的樣板小區。
「治理小聯盟」形成共建
共治共享的「朋友圈」
「參與聯盟會議時,我聽說'星空美育館'在建成後需要更加有效地管理。汲取其他聯盟成員們分享的經驗後,我加入了社區自治的隊伍。在這裡,我與大家一起商討制定空間使用公約,參與公共設施與環境維護。漸漸地,館內擺滿了孩子們的作品,鄰里活動的印記留存下來,『鄰里情』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被點燃了。」說起通過「治理小聯盟」加入志願者團隊,為小區治理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小姜無比地自豪。
據了解,金上海家園小區內,地下車庫的出入口被改造為「星空美育館」後受到了居民的稱讚,而場館的維護需要更多力量參與。「治理小聯盟」正好搭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朋友圈」,讓社區信息交換共享、經驗互相借鑑,有效激活志願者力量 、撬動居民自治熱情,同時賦能社區多元化治理,推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營造」的隊伍中。
據悉,「治理小聯盟」成立兩年多來,線上線下共商共議50餘次,解決大小事共80餘件,用心穿好「服務於民」的「暖心針」,充分釋放基層治理的「乘積」效應。下一步,在「輪值」會議的基礎上,通過「治理小聯盟」,將組織開展重大項目商討會議、專業政策學習會議,並邀請成功打造「美麗家園」「睦鄰空間」的小區分享經驗,持續優化升級社區服務,解鎖社區治理的「幸福密碼」,讓居民們在家門口收穫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上海楊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