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走路的時候,難免跌跌撞撞,甚至摔倒,這都挺常見。
但如果家長沒有提前做好保護措施,在寶寶摔倒後又沒有做好觀察護理,就可能會出大問題!
之前河南有個寶寶名叫樂樂(化名),正處於學走路的時候,因為多次摔倒,造成顱腦損傷,至今還沒有脫離危險!
事情要從7月20號說起,樂樂1歲4個月,是家裡3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當時他正在學走路,因為年紀小,還站不穩,總要摔跤。
可怕的是,那天樂樂摔了四次,每次都是頭部受傷。
媽媽說,家裡孩子多,沒照顧過來,樂樂摔倒之後哭了,媽媽就把他拉起來哄哄,樂樂就像往常一樣繼續玩耍了,吃飯也很正常。
但晚上睡覺時,家長發現樂樂不對勁了。
以前樂樂晚上睡覺時,一定要含著安撫奶嘴入睡,可是那一天,當媽媽把奶嘴塞進樂樂的嘴巴時,他卻怎麼都不吸。
媽媽慌了,使勁拍孩子,還掐孩子人中,他都沒有反應,一動不動。
家裡人趕緊帶著樂樂去了醫院,檢查發現樂樂是顱腦損傷,並且還有一系列的後遺症:大腦積水、身體僵硬蜷縮、一直處於淺昏迷狀態。
醫生表示,樂樂今後還要做顱骨修補手術、腦積水手術,對於一個一歲大的孩子來說,這是多大的折磨。
其實,樂樂的傷勢本可以不那麼嚴重,如果家長能多仔細觀察,做好正確的護理,也許能減輕孩子受到的傷害。
孩子摔著了,這四件事要做對
孩子學走路時摔倒,和從床上墜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遇到這些情況,家長一定要記住,這四件事千萬不能做錯!
1. 不要馬上抱起孩子
當孩子摔倒了,做父母的難免心急如焚,想要抱起孩子來哄。
但這麼做,可能會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因為孩子可能在摔倒時出現活動性出血,或者身體部位出現損傷,這個時候把孩子抱起來,會加重孩子的這些傷勢,對孩子極為不利。
2. 先觀察這好幾點
當孩子摔倒了,家長一定要先冷靜,並觀察孩子是否有異樣。
具體要觀察這幾點:寶寶摔倒的高度、可能受傷的部位、出現了哪些異常症狀,如昏迷、不能動等。
確認孩子安然無恙後,才能對孩子進行安撫。
3. 不能揉血腫部位
有時候孩子的頭上會摔出一塊血腫的部位,不少父母都會心疼地替孩子揉一揉,但是這麼做,只會加重血腫的程度。
最好的方法還是及時去醫院就診,如果做不到的,可以採用冷敷的方式處理,能幫助吸收血腫。
4. 留心孩子精神狀態
孩子要是摔倒了,最怕的是他的腦袋摔壞了,出現了腦震盪、顱骨損傷等問題。
所以家長們在安撫孩子的時候,務必要留心他的精神狀態。
要是孩子不哭不鬧,但出現了精神不佳、發獃、嗜睡、噁心、嘔吐、、煩躁、無食慾等異常,一定要及時將孩子送往醫院,重點檢查腦外科!
如何保護學走路的孩子
看過河南這個小朋友的悲劇,不少家長肯定會擔心,孩子學習走路的時候難免有磕碰、摔倒,要是家長沒留神,孩子真的受傷了該怎麼辦?
其實家長們可以預先做好一定的保護措施。
比如說先在地上鋪一些柔軟的緩衝物,包括海綿墊、瑜伽墊等,或是給孩子準備一個「護頭枕」,可以保護好孩子的後腦勺。
當然,對孩子最好的看護,還是家長一直留心並保護好孩子。
孩子學走路不能急
最後,兜媽還要再提一句,孩子學走路,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過程。
孩子到10個月以後,他們的骨骼才能發育得夠成熟,足以支撐他們學走路。
而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越早會走路,就越是說明孩子聰明,身體好,於是揠苗助長,總是牽著孩子讓他學走路。
但事實上,牽孩子這個動作,本身就是錯的。
因為家長太高,就容易讓孩子養成墊著腳走路的習慣,也有可能對孩子的手臂造成傷害,家長稍一用力,孩子胳膊就會脫臼、骨折。
兜媽也說過,孩子學走路,一定要做好準備,先學好獨坐、爬行、下蹲、扶站、扶走之後,才能更好地學會獨自行走。
並且有些時候,有些孩子也會出現走路晚的情況,比如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追求穩妥,總是不願意學走路,就比其他孩子晚兩三個月,也是正常的。
只有在孩子18月之後還不會走路的,家長就要注意了,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防止是身體上有什麼問題。
孩子學走路的時候,經常容易摔倒磕碰,家長可要知道該怎麼應對,才能保護好他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