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在印度尼赫魯大學的校園一角,靜靜矗立著一座帶著頭巾的僧人的銅像。他就是印度著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斯瓦米•辨喜(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他一生致力於印度的宗教和社會改革,影響了甘地、泰戈爾、阿羅頻多等思想家。他也是將吠檀多哲學及瑜伽傳播到西方的第一人,被歐美人譽為「雷霆般的雄辯家」。
辨喜銅像
銅像邊的石碑上刻著辨喜的名言:「只有勇敢、忠誠、心地純潔、懷揣責任和抱負的青年人才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所系。」
辨喜對青年人的認可和支持由此可見一斑。1893年促使他第一次走出國門、去美國參加首屆世界宗教議會的,也正是馬德拉斯的一群熱誠的年輕人的鼓動和推舉。他們甚至挨家挨戶為辨喜籌集旅費。在他們看來,沒有人比這位年輕僧侶更能代表日趨消亡的印度古老宗教。
辨喜在芝加哥宗教議會上的演講大獲成功,因為他所傳播的吠檀多思想中有一個重要觀念:人不是天生有罪,而是永遠自由的。這對於那些在猶太教或基督教傳統中長大的人來說,極具顛覆性,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導人類的墮落和罪惡的本性之由來。而辨喜所傳遞出來的卻是一個頗富救贖意味、令人振奮與樂觀的觀念,就像一陣霹靂將他們從陳舊的思想中驚醒。宗教議會結束之後,他受邀在美國各地開設講座,在西方的土地上掀起了一陣印度哲學的旋風。
PART
02
在1895年6月中旬到8月上旬的這段時間裡,辨喜受一群熱忱的美國弟子之邀,在聖勞倫斯河畔的千島公園的一座小別墅中休養身心,同時為他們講授宗教哲學課程。不同於在公開場合的演講,在這僅有十來人的小圈子裡,辨喜顯得尤為放鬆和自在。在甚是信任的學生面前,他不僅履行了身為古魯的教導職責,也展現了生活化和個性化的一面——用某位弟子的話來說,他的「舉止又常常像一個大男孩一般坦誠,天真而迷人」。
辨喜在千島公園所居住的別墅
值得慶幸的是,辨喜的在千島公園的課程內容和生活細節都被弟子們如實記錄了下來,彙集成書,便是《千島語錄》。該書首版於1909年,如今已經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
書中的辨喜用活潑親切的語言,講述了深藏在《奧義書》《薄伽梵歌》《瑜伽經》等印度哲學典籍中的精髓,闡述了對各大宗教的個人理解。其中許多觀點在百年後的今天看來仍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千島語錄》既是辨喜作為哲學家一面的思想薈萃,又是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之人的行狀深描,堪稱印度版的《論語》。
英國考文垂大學的教授韓德評論道:「我們會看到辨喜是以一種新鮮而生動的方式進行探討的,我們還能通過本書對印度的典籍經文、社會習俗與精神傳承有更多的見解。所以,這是一份關於東西方文化之間最富有成效之交流的真實記錄。」
精彩內容摘錄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像小小的鐵錘,它不停擊打鐵塊——我們的身體,使之慢慢成形,最終成為我們想讓它成為的那個樣子。
善行的價值,即在於它是幫助人們逃離捆綁的工具,唯此而已。行善只對施善者有真實的益處,而不是對接受者。
人類是最高的存在,實現這點的才是一個偉大的世界。我們不該有「神高於人」的觀念,神就是人,人就是神。
沒有一種法則能夠讓你得到自由,你本來就是自由的。如果你沒有自由,那麼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把自由給你。自由原本就是靈魂的真實本性。
正如本書譯者、辨喜研究專家聞中教授所言:「在近代人類的思想或學術史上,我們常知有所謂的『西學東漸『,而未必清楚『東學西漸』,尤其是『東學西漸』之極大成功的印度學代表,即辨喜雲遊弘道的西行歷程。」
因此,《千島語錄》打開了一扇通向印度吠檀多哲學的門徑,讓我們與大師比鄰,聆聽東西思想之交融碰撞,思考實現自由的生命真義。
掃|碼|購|買
新書活動信息
叢書延伸閱讀
智慧瑜伽之光——商羯羅的《分辨寶鬘》
導向更高、更美生活的指導 | 瑜伽哲學經典叢書問世
瑜伽經
新書上架 | 《瑜伽經》:覺悟的關鍵在於認識自己的心
行動瑜伽
新書上架 | 《薄伽梵歌》到底講了啥?
奧義書
新書上架 | 秘傳的知識之路由此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