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關於抗戰的10本好書 | 紀念「九一八」

2023-09-18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重讀關於抗戰的10本好書 | 紀念「九一八」

9·18

勿忘歷史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2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緬懷遇難同胞和抗戰英烈。重讀關於抗戰的10本好書,謹守著我們先民的榜樣,保全著我們固有的精神,致敬中華民族不朽的人格。

1.《中華民族的人格》

被日寇禁售的一本書

八個故事,講述什麼是中華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

我們這個民族從不缺少頂天立地的豪傑,他們或重然諾,講信義,或臨危不苟,忠肝義膽,甚或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才是中華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

國民喪失人格,國必滅亡。日寇禁毀此書,無非欲滅亡我國也。今我國免於滅亡,其猶賴有此人格乎。

張元濟識

民國三十四年九月日寇乞降後二日

編書的本意(節選)

孔聖人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孟夫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幾句話,都是造成我中華民族的人格的名言。

我現在舉出這十幾位,並不是什麼演義彈詞里妝點出來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讀的書本里。他們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舉動也不同,但是都能夠表現出一種至高無上的人格。有的是為盡職,有的是為知恥,有的是為報恩,有的是為復仇,歸根結果,都做到殺身成仁,孟夫子說是大丈夫,孔聖人說是志士仁人,一個個都毫無愧色。

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可見得我中華民族本來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謹守著我們先民的榜樣,保全著我們固有的精神,我中華民族,不怕沒有復興的一日!

張元濟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五月

2.《上海商務印書館被毀記》

書中國現代最大出版機構之劫難史

顯百廿年商務印書館之不屈靈魂

193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遭日軍炸毀,東方圖書館藏書盡毀。這一中國文化出版機關的巨大劫難,震驚中外。

商務印書館被炸毀後五個多月後,由商務印書館善後辦事處編訂的《上海商務印書館被毀記》出版,從中可以了解日本炸毀商務印書館的來龍去脈,其以非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刊行。

3.《涵芬樓燼餘書錄》

一部出色的藏書志

在版本學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公藏書志,警示後人勿忘侵略者暴行,致敬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代代竭力搜求珍存的民族文化遺產,系統性搶救整理出版中華傳統典籍,敵人妄圖用野蠻暴力摧毀的,我們用文明意志再建起來。

《涵芬樓燼餘書錄》即張元濟為該批幸免於難之善本所撰寫的提要,字裡行間充滿張菊老對中國古籍的熱愛,亦是其版本目錄之學的重要成就。

4.《秩序的淪陷:抗戰初期的江南五城》

一部研究戰時社會複雜性的新作

2015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深圳讀書月、《中華讀書報》、「光明書榜」2015年度十大好書 、《北京晨報》2015年度致敬圖書、中版好書榜2015年度好書

卜正民教授的非凡之處,在於他長期發掘並研究中日雙方高質量的檔案資料與回憶錄,故而能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展示戰時問題的隱晦性與複雜性……這部書對中日戰爭史的研究與現代中國史的研究,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大衛·P.巴拉特(DavidP. Barrett):《中國歷史評論》

5.《弦誦復驪歌》

「那裡是澡堂和筵席,這裡是戰鬥和創傷」

《李濟傳》《發現李莊》作者岱峻再出發

溫情講述一代學人的精神氣質與人世遭際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隨即全國進入抗戰階段,全國向大後方遷移,教會大學亦漸次遷移、聚集在成都華西壩等地篳路藍縷複課興學。

作為近現代中國教育史中一種短暫存在而有重要影響的教育機構,教會大學其歷時不足半世紀,對近現代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卻影響深遠。因其「輝煌」,故有「弦誦」;嘆其短暫,亦復「驪歌」。

6.《通鑑胡注表微》

一本微言大義的經典著作

宋元之際,當時的著名史學家胡三省曾對《資治通鑑》作過一系列校勘考證,在其中融進了自己因國破民衰而產生的諸多悲情。

而日本侵華時期身處淪陷區的陳垣先生對此感同身受,於是撰寫了《通鑑胡注表微》一書,通過對胡三省的通鑑註疏進行辯誤和考證,來辨識胡三省當年的觀點和思想境界,並藉此發微,闡述陳垣先生自己對史學研究的獨特認識和見解。

7.《山西抗戰紀事》

「既是歷史的再現,也是當下的啟迪,更是未來的思考」

展示了山西全面抗戰和全民抗戰的歷史過程和整體風貌

採用紀事體本末,從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藝、文學、教育、生態八個方面,分門別類記述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山西發生的影響華北乃至全國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8.《衣冠西渡——抗戰時期政府機構大遷移》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出版物

(七七事變之後)各政府機關、工礦企業、金融機構、文化團體響應國家號召,前所未有地緊張動員,爭分奪秒,紛紛西遷,數以百萬計的民眾不甘於受日寇的欺壓、蹂躪,扶老挈幼,千里跋涉,傾室流亡,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未有的大遷移、大搬家。這一遷移,動員之廣泛,規模之宏大,過程之艱辛,民族意志之剛毅,人民愛國熱情之昂揚,都是中國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所少見,或僅見的。

——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楊天石推薦

首次以時間為線索,梳理大量史料,詳盡闡釋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背景、決策經過及抗戰勝利後還都南京的全過程,揭示了國民政府這一遷移舉措對抗日戰爭走向及戰後國際國內格局的影響。

延伸閱讀:

1.《烽火薪傳——抗戰時期文化機構大遷移》

2.《伏線千里——抗戰時期金融機構大遷移》

3.《篳路藍縷——抗戰時期廠礦企業大遷移》

4.《亂世飄蓬——抗戰時期難民大遷移》

抗戰大遷移叢書

9.《東京審判:正義與邪惡之法律較量》(第三版)

東京審判本身面臨哪些法律困境與挑戰?

審判團如何克服辯護方基於英美訴訟程序規則實施的拖延策略?

能否對發動戰爭的領導、策劃和實施者追究個人刑事責任?

從專業的法律視角

以通俗的寫作手法

全面洞悉東京審判始末

本書區別於歷史和政治學術研究及文獻類著作,作為一部學術著作,本書既不失理論深度,又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尤其作者對於東京審判開庭場景的描寫,使讀者恍如置身其中。

10.《國史大綱》

一部中國通史

在民族危亡時期

用以喚醒國魂、禦敵救國的佳作

錢先生的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並世無人能出其右。

——楊聯陞(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有漢學界第一人之譽)

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這段話可以說反映了他全部學術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一生的活動。對中華文化的溫情和敬意,是貫穿在他全部學術中的核心精神;他一生的活動,都是為了喚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溫情和敬意。

——錢遜(錢穆之子)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13f743cd024792ebc816edd6f30da43.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