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文明之風,踐文明之行」系列報道
當「法治」和「非遺」相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今年以來,湖南省司法廳、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舉辦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治文化作品創作徵集大賽。我市積極響應、層層發動,動員各縣(市)司法行政、文旅廣體、非遺保護中心等相關單位積極參與,力推法治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融合。於是,圍繞「『湘』遇非遺 法治同行」主題創作的優秀非遺作品,陸續在蓮城各地競相湧現……
金石石壩鼓誕生於我國鼓樂樂器大繁榮的清末時期,被確定為湘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5月,由湘鄉市司法局和湘鄉市文旅廣體局共同編排的法治文藝作品《法治社會暖人心》清新面世,它以通俗易懂的唱詞、優美動聽的旋律、惟妙惟肖的表演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節目中融入了石壩鼓表演,利用非遺載體傳播法治精神,增加了普法宣傳的創新性、趣味性,「擂」響了湘鄉普法好聲音。
韶山如意剪紙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也是湘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張紅紙摺疊,一把剪刀裁剪,一幅幅生動逼真、喜慶吉祥的剪紙便呈現在眼前。在韶山市司法局5月組織開展的「弘揚法治精神 傳承非遺文化」法治剪紙活動中,韶山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受邀到現場,設計出《依法治國方針》《法安天下 德潤蓮城》等特色剪紙作品,讓剪紙在法治宣傳中擔當「主角」,讓抽象的「法」通過剪紙道出人民群眾法治新生活,讓群眾在增強法治觀念的同時,深切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魅力。
「法治宣傳路漫長,油鼓敲罷下庭堂。風雨不辭拭國徽,下鄉送法不辭勞。」6月,岳塘區「月秀越開心」之「周周樂」——非遺專場群眾文化活動開演,由區司法局與「打油鼓」傳承人共同創作的《陽光司法再亮劍》非遺文化表演壓軸登場,贏得陣陣掌聲。這場接地氣的節目,將法治元素融入岳塘本地傳統藝術,讓法治非遺文化與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有效增強了群眾文化認同,營造了良好法治宣傳和非遺保護社會氛圍。
隨著徵集評選活動不斷深入,各地司法部門精心創作的這些「非遺+法治」宣傳作品,於線下、線上兩端發力,從市域迅速傳播擴散到全省。其中,湘潭縣《讓法從紙入心》節目在省級媒體獲得90多萬人次的瀏覽量,湘鄉市剪紙作品入選全省第三批《「湘」遇非遺 法治同行》精美海報,湘鄉市石壩鼓節目參加了全省非遺法治文化作品展演……這些作品均引領湘潭非遺與法治文化,在不同舞台碰撞出了更燦爛的火花。
「湘潭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家鄉,我們特別注重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以『紅』為底色,做好法治文化宣傳與歷史根脈、文藝創作、傳媒擴展、城市提升相結合等多篇文章,多措並舉走出一條具有湘潭特色的法治文化發展路徑。」湘潭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文藝創作方面,去年,我市舉辦法治文化作品徵集評選活動,評選出了32個法治文化優秀作品,深受大眾喜愛。其中,《尋她》《甄賈夫妻與民法典》等多部法治作品在國、省相關比賽中獲獎,音詩舞《憲法之歌》在網上點擊率達200萬人次以上,反映市人民檢察院游炳炎烈士事跡的微電影《傳承》獲評中組部黨課視頻優秀作品,法治文藝小品「尊老愛幼是美德」向央視群眾春晚推送,《湘潭市愛國衛生條例》被編成歌曲至今在城鄉廣為傳唱。
目前,我市各縣(市)區均建立了一支法治文藝專(兼)職隊伍,在「送法下鄉」、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月、「12·4」國家憲法日等大型活動中進行集中展演,廣泛引導群眾共同說法治、寫法治、畫法治、演法治、唱法治,推動法治宣傳教育走「新」又走「心」,接「地氣」更聚「人氣」。
本報記者 李容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10bcec73788175a34d4660434d67e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