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以終為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

2023-12-14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TCL:以終為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

隨著智能製造的發展,中國製造業面臨著歷史性的轉型升級。

在過去的四十年間,中國經濟經歷了舉世矚目的騰飛,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製造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陡然崛起。

從1980年,中國製造在全世界占比不到1%,到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首屈一指的製造大國,全球性的世界工廠。近年來,全球危機的不斷升級和地緣政治的變幻莫測引發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對逆全球化和區域化的相關討論也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我國也在經歷著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從最初加工組裝零部件,到獨立研發、自主創新,國產製造業崛起的洪流下,是一家家民族企業的轉型和覺醒。

至此,我們不禁思考,全球布局對中國製造有怎樣的影響,中國製造如何應對逆全球化,體現世界工廠的作為和擔當?

帶著對中國製造的發展、崛起和未來的好奇,11月30日,《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私享會暨長江大講堂活動請到了代表中國製造的標杆企業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先生,分享公司轉型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TCL的轉型之路】

創立於1981年的TCL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公司在製造升級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一路崛起的心路歷程對國內其他製造企業也有著借鑑意義。

TCL有如今的成就,離不開兩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型。一次轉型在2009年,彼時的TCL,聚焦終端產品領域的研發與製造,以效率、品牌、產品差異化優勢等方式打開海外市場。

2009年TCL華星的創立,使TCL開始從傳統製造業向科技製造業轉型。之後TCL華星通過不斷探索和追趕,逐步掌握了全球液晶顯示面板的話語權,並在下一代顯示技術與國外領先企業消除技術代差,實現「並跑」。

TCL華星的最初創建,不僅受到客觀環境因素的加持,也受到同行業內優秀企業的啟發。韓國三星一直是液晶顯示屏和彩電領域的頭部企業,也是TCL一直以來學習和追趕的目標。三星之所以能在幾十年中持續領跑亞洲液晶製造行業,並在消費電子終端市場上擁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得益於三星對上游顯示領域具有前瞻性的布局。

受到三星的啟發,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意識到,如果TCL想徹底擺脫 「少屏」的窘境,就必須將產業鏈延伸至半導體顯示製造領域。目前,TCL華星已成為全球面板市場的龍頭廠商。

本次活動的另一位嘉賓長江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副教授荊兵,從三個方面概括TCL初次轉型的成功經驗。

1. 高科技企業在創立之初應將重心聚焦在成本優勢、效益優勢上,在確立效率領先後,再將注意力轉向產品領先與技術領先。以TCL華星的經驗來看,這次戰略部署使TCL華星奠定了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2. 接下來企業應保證在研發領域的持續投入,穩步向高端產品的轉型,豐富產品線搭建,構建多元、多品類的產品矩陣。TCL在研發領域的持續投資,使其躋身於首屈一指的科技製造企業,其所獨立研發並持有的多項專利,成為了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3. 高科技企業還應關注產業鏈的完善,並不斷健全產業生態。TCL華星所關注的半導體顯示製造需要成百上千種原材料,公司通過生態合作夥伴構建了上下游產業集群,完善產業生態系統。同時,TCL華星還與合作夥伴一道建立了研發聯盟、戰略聯盟,搭建健康、良性、持久的競合關係。

現在,TCL華星在液晶面板領域不僅有著絕對的影響力,對另一主流顯示技術OLED的影響力也在增強。根據知名市場調研機構Stone Partners所發布的數據,TCL華星也於今年第三季度,以9.9%的市場份額首次進入OLED全球出貨榜前三。

【第二增長曲線】

2020年TCL收購天津中環集團,開闢新能源光伏產業新賽道。

與初次轉型時布局上游產業鏈不同,TCL在2020年的二次轉型是對新賽道的進軍。很多人對TCL進入新能源光伏行業感到詫異,但是從產業性質來看,TCL華星所在的半導體顯示產業與TCL中環的新能源光伏產業同屬泛半導體產業鏈,其整體發展規律、戰略資源需求、運營管理邏輯高度相似,同時兩者又可以互補。TCL在半導體顯示領域積澱的技術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全球化拓展能力,可以延伸、拓展、匹配到TCL中環所在的產業領域。所以TCL中環可視為TCL在產業上游能力層面的一次橫向拓展。

TCL中環在矽片領域實施「全球領先戰略」,實現綜合實力全球第一。時至2022年TCL中環業績再創新高,成為TCL新的增長引擎。

【化繁為簡, 以簡馭繁】

TCL的成就,同樣離不開對各領域研發人員的吸納,以及隨著業務調整,不斷完善的公司內部組織結構。用李東生的話來說,TCL的創新是「八國聯軍」,優秀人才從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湧來。

提到如何能快速吸引高質量的優秀人才,李東生將其歸功於TCL高質量的創新平台。他指出,科技製造公司應給予在初期階段加入公司的員工長期激勵政策,以此吸引更多高新技術人才的加入,進而快速完成初始組織人才架構的搭建,自主培養公司的骨幹力量。

當業務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後,則應化繁為簡。

TCL的營收在2014年首次超過1000億。然而,在隨後的三年中,集團仿佛陷入了「千億魔咒」,不僅營收增長陷入停滯,且經營效益持續下降。

於是,2017 年起,TCL 便開始不斷精簡組織架構、聚焦公司戰略,以助力企業的高速發展。TCL兩年內共剝離、出售、關閉 110 家非核心業務的企業,合併裁撤部門,優化冗餘崗位,創新管理模式,提升經營效率。

雖然降本增效的過程對李東生來說是痛苦的,但他非常清晰自己的職責所在。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他表示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是協調、管理及整合資源,不斷捨棄冗餘的部分,以在核心業務中保持聚焦、實現精準發力。

【轉型中的心態挑戰】

中國經濟正處於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中,與此同時,伴隨著產業升級,我國製造業也將逐步由「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毋庸置疑,「智能製造」將成為未來製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李東生表示,TCL實業將繼續在智能終端和消費電子產業深耕,結合當前的人工智慧等技術,進一步拓展各類傳統消費電子產品的應用場景。

其次,關於TCL一直以來具備優勢的半導體顯示業務,李東生認為TCL華星在該領域仍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推動更多的商業應用出現,車載顯示、商用顯示的旺盛需求,將是下一個突破點。

最後,對於TCL新開闢的新能源光伏賽道,李東生希望TCL中環在立足中國本土市場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布局,展望全球發展趨勢。

TCL 40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企業從小到大、從內到外、從低到高的全過程,對於企業家精神,李東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個事做一年、五年、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能夠堅持下來,需要找到內在的動力。而這個動力首先要你喜歡這件事,在事業中找到成就感、滿足感、愉悅感,企業家要熱愛自己的事業,其次,是不斷的學習。沒有人是天生的企業家,也沒有人天生能夠管那麼大的企業,能夠管全球化企業,這當中能力和知識都是不斷學習積累的,因此持續地學習非常重要。

TCL以終為始,在關注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變動的同時,持續從自身尋找發力點,是推動其能不斷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0f0ca5efabc3ee985d5451d3edcb7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