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的超預期大賣證明于謙太靠譜!??

2022-04-14     流水十年現

原標題:「老師·好」的超預期大賣證明于謙太靠譜!??

很多人不知道,

于謙出版了一本名為《玩兒》的書,他利用台下短暫的休息時間,在手機上完成了15萬字。

事實證明,這位郭德綱天才是音韻學領域的第一人。

謙哥喜歡玩生物:

他喜歡飛行、跑步和游泳,以至於他在京城,郊區建立了一個60英畝的動物園/馬場,飼養了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動物。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

于謙26歲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

在遇到郭德綱,之前,于謙出演了20多部國內電視劇。

這種簡歷絕對是真老戲骨!

《小龍人》

《李衛當官》

《編輯部的故事》

《三笑之才子佳人》

《戰狼2》

在做了20多年的配角/支持者後,于謙終於找到了他想表達自己的主題。

於是他親自擔任製片人和製作人,一時間成為了真正的第一英雄。

沒錯,就是這個:

老師好

Song of Youth

一開始看製作陣容,讓人覺得有點不靠譜。

導演張欒是郭德綱的徒弟。

我之前只導演過一部電影,《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豆瓣2.9。

王海,是故事提供者之一,是郭德綱和于謙的代理人

乍一看像是德雲社拍的「跨界爛片」

你的口袋是上周五完成的。

水平高於平均水平。3.5星/70分

由於最近只有幾部大片可以播放,

昨天《老師好》碾壓新片《小飛象》和《人間喜劇》票房榜。

目前貓眼專業版預測:

最終內地票房103010將突破3.3億人民幣。遠遠超出行業預期。

最初,

這部電影不是一部嬉皮笑臉的喜劇。但是有一個。

01

正正經經講述80年代校園生活的情懷電影

一、開場,時間,地點,人交待清楚:

1985年9月1日,一中,南京,一年級三班。

以「抽煙、喝酒、燙髮」聞名的于謙,

一位嚴肅的老派班主任:苗宛秋

p>

開學第一天,就是整風運動

抽煙的、投機倒把的、塗口紅的、看金庸小說的、燙卷髮的,一律去罰站。

要知道

這可是八十年代中葉,改革開放6年了,新舊思潮劇烈碰撞的年代。

也是高曉鬆口中「大師輩出」的黃金時代。

那時的校園中,

學生最愛吟誦詩歌、最流行看武俠小說,最喜歡跳霹靂舞

就像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學生沉迷於手機一樣,

這些靡靡之音,牛鬼蛇神也不斷地湧入青春期孩子的腦海中。

有意思的是,

于謙自己出生在1969年。

按照年齡來判斷,1985年,他正好16歲,恰好應該是班級中的一員。

經過了這樣操作猛如虎的紀律整治,

學生們當面不敢懟他,

私下裡,綽號已經達成一致:苗霸天。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學生們將苗霸天心愛的28自行車的擋泥板給拆了。

他的襯衫上濺了一身泥

不得不說,這樣的橋段實在太真實了!

口袋君就記得,

當年初中的班主任就帶了好幾個人高馬大的同學,去學校附近的網吧,抓曠課打遊戲的差生,還找來家長。

然後幾個被抓的淘氣鬼,為了報復,將班主任自行車的輪胎給戳爆了。

因此,

那時候的中國式師生關係更像是:

閻王斗小鬼、貓捉耗子。

這也正是《老師·好》最不同於其他國產青春片的地方

沒有懷孕、墮胎、癌症這樣的灑狗血。

而是在你來我往的平淡劇情中,透露出八十年代的懷舊氣息。

各種回憶殺更是撲面而來:

雜貨小賣部

那個年代沒有便利店,小賣部都是個人開的。

從零食、文具、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無花果

一條條裹著白色粉末、味道有點像陳皮的零食。

口袋君90年代吃過,當時是1毛錢一小袋。

北冰洋汽水

洛小乙請安靜在公園的石桌上喝,真的很講究。

一定是付了押金,瓶子才能拿到外面來喝的。

那個時候,嫌麻煩的孩子們都直接站在小賣部喝完。

錄音機

那時候,錄音機真的算是奢侈品。

可以放兩盤磁帶的雙卡錄音機可以轉錄。

自製的盜版磁帶送給關係好的同學,絕對是件很時髦的事情。

搪瓷缸子

在計劃經濟時代,搪瓷杯上刻的字就是身份的象徵。

這個大大的獎字表示擁有者很有可能是先進個人,或模範標兵。

在片中,苗老師是骨幹教師。

迪斯科

1987年春晚,洋氣的中國台灣歌手費翔演唱《冬天裡的一把火》。

他跳的正是最流行的迪斯科。這首歌徹底讓當時的青少年五體投地。

春晚過後,費翔的專輯大賣160萬盤。

迪斯科也像現在的廣場舞,紅遍中國大江南北。

二八自行車

80年代的主流交通工具是28車和26車(女車)。

最In的品牌是飛鴿和永久。

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在150元左右。

那時候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是36元。所以大家都很愛護自己的自行車。

由於28車很高,只有家中腿最長的威風爸爸才能騎。

人造革的黑皮包掛在前面、槓子上駝個孩子,是當爸爸的出行標配。

健美服

在80年代,年輕人穿著連體的健美服,精神飽滿地在台上表演團體健美操,就像現在表演街舞一樣酷!

眾所周知,德雲社各種利益紛爭,讓很多徒弟與郭德反目成仇,最有名的就是曹雲金與郭德綱的互撕。

但唯獨沒有聽說過任何于謙的不是,

他也從來不站隊,從不加入紛爭。

郭德綱贊他是「德雲社一哥」

于謙卻說「我是德雲社的普通員工,不拿股份,只拿演出報酬」。

然而,在這部《老師·好》中,有一件讓口袋君驚訝無比的事情,那就是:

02

于謙強大無比的朋友圈

作為《老師·好》整個電影項目的核心人物,于謙展示了自己令人咋舌的龐大人脈,前來客串的明星,不下二三十位。

南宿一中,這所小鎮中學,

居然擁有了中國影史上,最雄厚的師資力量。

體育老師吳京,一等一的大影星

和苗老師一起辦公的老師有馬未都、何冰,有一句台詞

而苗老師教書宿舍隔壁住著喬杉,

學校里的老師還有張國立、艾倫、王志飛、丁海峰、胡軍、史可、孫越、常戎、韓童生、關凌、蔣小涵等,甚至連一句台詞也沒有。

這麼多客串的明星,比任何一部賀歲片里的客串還要多。

于謙積累幾十年的人緣好到這種程度,

因此,有網友調侃:

《老師好》,又名《于謙老師的朋友圈》

事實上,早就有人這麼評價過:

郭德綱活的很苦,很累。

在什麼也沒有的時候是這樣,在什麼都有的時候也是這樣。

而謙兒哥,總是快樂的。

他的豁達溫潤,洞明世事令人動容!

很多粉絲不只欣賞他的捧哏技藝,更崇拜他的人生境界: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什麼事該怎麼做,算是真的活明白了。

事實上,當了那麼多年影視劇配角,早已功成名就的于謙

這次之所以要以電影製片人和男一號的身份,衝到台前,就是想要完成這樣的自我表達:

但願《老師·好》這部電影

能讓「尊師重道」這個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重新回到某些人的潛意識當中!

03

分數,是老師送給學生最好的禮物

不得不說,

《老師·好》並非一部完美的電影。

從劇情結構上,沒有什麼精妙複雜的情節橋段的設置,就是從高一入學,講到高三畢業,更像是一部描寫80年代普通高中生的流水帳。

但此片之所以能在票房上遠超業界預期,最重要的品質就和于謙本人的氣質一樣:真誠

儘管苗老師,有種種「食古不化」的教育方式,

但最終的目的就是兩個字:分數

班長的選擇標準就是:成績最好的那個。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

不由得讓口袋君想起初中的班主任,

他和苗宛秋一樣,不太在乎什麼素質教育,唯分數論英雄。

我們私底下給他取了個綽號:小流氓。

因為他的手段實在太精準太流氓了,

他會叫來早戀同學的家長,直接掐滅青春期愛情的小火苗,並不斷霸占體育課和音樂課,來上語數外三門主課。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這位班主任竟在晚自習時,多管閒事到讓全班默寫諸葛亮的名篇《出師表》,錯一個字就不能回家。

家長會的座位按照期末考試的排位,

考第一名的家長「異常光榮」地坐第一個,考最後一名的學生家長「奇恥大辱」般地坐最後一個。

經過了三年小流氓的折磨,我們班中考成績相當不錯,市重點率高達50%,要知道我所在的初中在區裡面當年只能算三流。

一言以蔽之:

在中國式的教育環境中,

分數,的確是老師能夠給學生最好的禮物。

因此,

《老師好》中的故事,就是大多數中國人經歷過的學生時代。

你和老師賭氣過,對抗過。

但現在長大成人後,才意識到

他當年種種「流氓、霸道」的做法,的確是真的為學生好。

因為,在這樣一個時代,

對於大多數沒資本、沒背景的普通中國人來說,

好好讀書是通往美好生活的一條最大機率成功路徑。

或許,當年你很討厭這種老師,但得到你想要的分數後,以後會真的會感謝Ta!

于謙坦承:

「拍攝此片的初衷,就是看到如今很多失敗的師生關係,重溫懷舊那個年代的老師形象。

電影中的師生故事,全部來源於真實的生活經歷。」

這,便是《老師好》這部電影最想表達的東西:

沒有那麼多悲悲戚戚的青春期傷痛,

只是簡單、純粹、甚至有些「老套」地描寫一位普通,默默無聞的老師。

上世紀80年代的高中校園,

正處計劃經濟時代,普通中國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不大,家長的文化水平也有限。

因此,當時很多家長見到老師,最常說的話就是:

「我家孩子要是不聽話,您就使勁兒打!不用替我客氣」

而如今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別說打學生了,

就算真心去管學生的也是少之又少,一封投訴微博很有可能就砸了老師的飯碗。

因此,很多老師的工作重心

主要放在補課賺錢和收家長禮物和紅包上。

經過長期觀察,口袋君發現

在萬千電影中,有兩個職業的視角特別容易出彩

1)保姆視角。如:《羅馬》《桃姐》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視角。

首先,保姆既不是真正的家人,但又是每天在家裡的人。

其次,保姆了解每個家庭成員,但又有階級上的隔閡。

深厚而又旁觀的視角,很能看出時代的變遷。

右二正是阿方索卡隆現實中的老保姆

2)老師視角。比如《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

首先,關於教師題材的電影不是很多。

其次,老師這個形象又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人的青春記憶中。

在教室外,他們卻各有各的獨立人生。

《死亡詩社》經典場面!羅賓威廉士站在課桌上課

隨著我們的畢業、離開校園,我們與老師之間就像兩條曾經相交但又向著不同方向延伸的射線,極少再能交叉相遇。

但,在我們曾經相遇的那個交點上,他們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人生的軌跡。

正如影片最後的那段長鏡頭所隱喻的那樣:

畢業以後,

我們再也無法回到那個曾經那個再熟悉不過的校園,再也無緣與尊敬的老師和可愛的同學同處一個教室。

《老師·好》,一部真·青春電影!

于謙當男一號,靠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0cde76a2161d2d228cf667fcc0c7e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