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保守估計,我國大約有1億人口為B肝病毒攜帶者,約占全球B肝病毒攜帶者總數的1/3,且B肝發病率持續上升,每年大約有30萬人死於B型肝炎病毒(HBV)相關的肝硬化。
B肝病毒進入細胞後會在細胞核內形成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半衰期長、穩定存在,無法從體內徹底清除。因此,慢性B型肝炎在中國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
B肝病毒DNA水平可以評價短期抗病毒治療效果,但是由於B肝病毒的特殊性,評價長期抗病毒治療效果和預測治療預後還需要藉助B肝表面抗原HBsAg檢測。
B肝表面抗原HBsAg是B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在B肝病毒複製時會大量產生。它可存在於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淚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
感染B肝病毒後2-6個月,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前2-8周時,血清中B肝表面抗原HBsAg檢測為陽性。急性B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轉陰,而慢性B肝患者該指標可持續陽性。
B肝患者可能會感到困惑:B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檢測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cccDNA是B肝病毒前基因組RNA複製的原始模板,是體現病毒複製情況的重要指標。除了肝穿刺檢測cccDNA,研究還發現HBsAg定量水平和cccDNA水平有明確的相關性,可客觀反映肝內病毒模板的數量。這表明HBsAg定量檢測可以評估B肝病毒感染程度。
B肝患者早期大都採用干擾素治療,但是B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數值越高,干擾素治療效果就越差,停藥後復發率也會增高。如果經過24周的干擾素治療HBsAg定量檢測值大於20000 IU/mL則應停止使用干擾素,改用核苷類似物。因此,HBsAg定量檢測可以作為治療方案選擇的依據。
此外,HBsAg定量水平還可預測治療預後。HBsAg轉陰是慢性B肝抗病毒治療接近「治癒」的理想目標。長期抗病毒治療並不代表終身治療,通過HBsAg定量有望幫助核苷藥物安全停藥。
慢性B肝患者長期抗病毒治療可延緩和控制慢性B肝的進一步發展,美國肝病指南、歐洲肝病指南等建議使用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TAF)、富馬酸替諾福韋酯(TDF)或恩替卡韋(ETV)這三種安全且高效的藥物。
特別是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藥品名:韋立得)上市後為B肝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可以靶向肝臟,抗病毒療效更明顯,轉氨酶復常率(抗病毒治療以後肝功能肝細胞的恢複比例)更高,腎臟和骨骼安全實驗室參數也有所提高,是B肝患者安全可靠的抗病毒治療藥物。
提高B肝病毒診斷率,選擇正確的治療藥物或許是降低B肝發病、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