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施肥,注意四要五不要

2019-07-05   農業種植新技術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曹泳春,1965年出生,中國農科院教授,果樹專家。1990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1995年從事果樹營養學研究,一直深入到農業第一線,理論聯繫實際,在全國南北果區建立了1200多個優質高效示範園。發表論文20餘篇,著書有《曹泳春務果論》和《果樹營養循環學》。

一、果樹施肥五大誤區

誤區一: 施肥點離樹越近越好。

不少果農認為,施肥離樹遠,樹根吸收差,養分利用不上,因而施肥時離樹很近,有的距根頸不足半米,甚至挖出骨幹根,結果是傷根燒根現象常常發生,效果往往事與願違。

誤區二: 施肥量越多越好。

有些果農不是根據肥料種類、樹勢強弱、樹體大小、產量多少、地力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施肥量,而是盲目而為,認為施肥量越多越好。結果是樹體營養供需不平衡,重者燒根死樹,病蟲滋生,輕者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不平衡,只長樹,結果少,甚至是不結果。

誤區三: 施肥時間按忙閒。

有些果農不是依據果樹需肥時期施肥,而是根據勞力忙閒施肥,「樹需肥時無空施,人閒施肥樹不需」,本應春季施肥的變成夏季施肥,本應秋季施肥的變成冬季施肥,本應施的花前肥變成了花後肥,花後肥變成了果後肥,錯過了果樹最佳需肥期,增產效果大打折扣。

誤區四 :施肥種類隨意定。

果園秋施基肥正好與麥田秋播施肥發生衝突,不少果農便隨意用化肥代替基肥,或者用未經腐熟的作物秸稈代替廄肥等農家肥,連年如此,結果是果園肥力下降,樹勢衰弱,產量降低,果質變劣。

誤區五: 重地下輕地上施肥。

很多果農習慣於地下施肥,對地上施肥即葉面噴肥的作用輕視或認識不清,導致黃葉病、小葉病、縮果病、早期落葉病等生理性病害發生嚴重,葉片光合功能降低。

二、果樹施肥應該這樣做

1.施肥離樹遠近深淺要適宜

果樹根系分布範圍很廣,一般果樹水平根的分布是樹冠直徑的2~4倍。實踐證明,蘋果、梨、桃、杏等果樹開溝或挖穴離樹幹的距離在樹冠垂直投影的外緣為宜,深度30~40厘米,此位置果樹的吸收根分布集中,養分利用率高。

2. 施肥量因樹因地因肥而宜

無論是基肥、遲效性肥還是速效性肥,其施肥量確定的一般原則是:幼齡樹低於成齡大樹;未結果或初結果期的樹低於盛果期的樹;肥力差的園片應多於較肥沃的園片。秋施基肥時,廄肥的施入量一般每畝不低於500公斤,其中優質高效的雞糞不宜超過400公斤,長效全元復合肥、微肥等宜混合於基肥中施入。

3. 施肥時期按樹

要根據果樹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樹種、品種等因素確定施肥時期。農忙勞力衝突時,花錢僱人也要施肥,不能影響樹體營養的要求。落葉果樹基肥一般宜在果實採收後或采果前施入。不少果農在封凍前或者春季化凍後施入基肥,這是很不科學的。實踐證明,采果後或果實成熟後期施入基肥,對改善果樹葉片光合功能,提高果實品質和樹體營養貯存水平,增強樹體抗逆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錯過此期施入基肥,不僅效果差,甚至起不良作用。此外,樹勢弱時,可提前施入;樹勢較強時,可延遲施入;落葉較早的樹種、品種可適當提前施入。

4.施肥種類的確定

施肥種類一般要根據果樹的需肥特點、肥料的種類等因素確定。果樹既需要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也需要矽、鈣、鎂、硫中量元素,還需要硼、鐵、鋅、銅、鉬、錳、氯等微量元素肥料。做到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大量元素肥料與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肥料與有益微生物菌配合施用,才能滿足不同果樹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需要。克服生產中重視氮肥、磷肥、輕視鉀肥,忽視有機肥和微肥的做法。

5.地下施肥與地上施肥相結合

地下施肥是施肥的主渠道,但由於土壤對某些營養成分容易固定的特點,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而地上施肥即葉面噴肥直接噴施於樹體,具有節本省工、養分吸收快、利用率高的優點,特別對缺鐵引起的黃葉病、缺硼引起的縮果病、缺鋅引起的小葉病、葉功能降低引起的早期落葉病等生理性病害效果明顯。因此,要重視地上施肥,做到地下施肥與地上施肥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