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老祖宗的3條「待人之戒」做個處世高手

2019-08-25     凱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聖人孔子的一句名言,也是儒家仁愛思想的核心,即:自己不願承受的事情,或者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給對方增添煩惱。

這句話向世人揭示了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待人處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將心比心,寬恕待人。聰明人,牢記老祖宗的這3條「待人之戒」,做個高情商的處世高手,福報自然多多!

?

1、對愁人勿樂,對哭人勿笑,對失意人勿矜。——《格言聯璧·接物類》

釋義:對憂愁的人不要顯露快樂,對傷心的人不要展現笑容,對失意的人不要表現矜持。

為人處世時,要特別注意「適宜感」三個字,即:你要反思自己言行,看它們是否會引起他人明顯的不愉快;你千萬不能做令人反感,不合乎情理,甚至是導致公憤的事情。因為這是人際交往的大忌,更是一個人低情商的表現。

別人一臉愁苦,你不能體諒他人痛苦就算了,但千萬不能嘻嘻哈哈;別人傷心難過,你要懂得安慰體諒他人,千萬不能談笑風生;別人心情失落,充滿挫折感,你就不要在他們面前驕傲嘚瑟,避免更加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懂得尊重他人,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能夠將心比心,照顧到身邊人的情緒,繼而做出合乎適宜的言行舉止,這才算是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這樣的人情商高,也更受人歡迎,自然福報多多!?

2、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菜根譚·概論》

釋義:不要責難他人的小錯,不要揭發他人的隱私,不要念念不忘他人過去的壞處。這三大原則不但可以培養自己的品德,也可以讓自己遠離禍害。

曾國藩言:「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即:一個人最大善便是能夠寬恕他人過錯,一個人最大的壞德行就是妒忌他人。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稱人之善,我有一善;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因此,我們多寬恕、包容他人,可以蓄德,多積累善報福報,繼而遠離禍害。 ?

對於他人的小過錯,不耿耿於懷,不要老是責備;對於他的隱私問題,不要輕易揭發;對於別人過去做過的壞事,不要老是抓著不放;這三種行為都是寬恕他人的「仁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得饒人處且饒人。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今日,你能饒恕他人,就是給自己留後路,可以積德積福!

3、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菜根譚·概論》

釋義:責備別人的過錯,不要太過嚴厲,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接受;教誨別人改過從善,不要期望過高,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做到。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無完人,金無赤足,是人都會有缺點,都會犯錯誤。今日他人犯了過錯,有把柄在你手裡,你也不要咄咄逼人,過於嚴厲責備他人,免得積累仇怨,他人遭人報復。正如曾國藩《求闕齋語》云:「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 ?

再者,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你不能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衡量他人,苛責他人的過錯,而是要嚴於律己而寬以待人,多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想問題。正如《省心錄》所說:「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現代社會,我們經常會聽到這麼兩句話——「出力不討好」、「我都是為了你好」,幫助了他人的人,反而一肚子委屈,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懂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的道理!你認為的好,不一定他人也認為好;你認為的善,不一定也符合他人的價值觀。

所以說,為人處世要「和而不同」,尊重他人,寬容待人,多責自己而少則人。這樣才能更有效幫助到他人,也不至於使自己太累,最後也順利完成了積德積福,好福氣不請自來!

結語:情商高的人,更受人歡迎!何為情商高?即一面控制好自己情緒,另一面照顧到他人的情緒,把握好為人處世的尺度,不多不少,不濃不淡,不恩不愁!真正聰明的人,應該牢記老祖宗的以上3條「待人之戒」,做個高情商的「處世高手」,使得自己福報多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rWCOm0BJleJMoPMcM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