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於里
關於毛澤東的影視作品並不少,但《問蒼茫》還是顯示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問蒼茫》聚焦1921—1927年間,青年毛澤東的革命探索之旅,填補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敘事空白。
青年毛澤東的創業、成長、找路,是《問蒼茫》要表達的主題和主要內容。
《問蒼茫》海報
我們完全可以把這部劇,看作青年毛澤東的「職場成長記」或「革命創業史」。
跟隨著《問蒼茫》的鏡頭,觀眾將前所未有地走近青年毛澤東。年輕觀眾不必先入為主地以一種嚴肅敬畏的心態去仰望毛澤東,而不妨以年輕人的視角去看待另一個年輕人的成長——
我們後來所熟悉的那個偉大領袖毛澤東,他的偉大思想具體是如何形成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他,曾經如何「問蒼茫」?
一
劇中,青年毛澤東(王仁君 飾)一出場,就讓人覺得特別親切,他意氣風發,也個性十足。《問蒼茫》並沒有因為刻畫的是偉人年輕時,就將毛澤東一味拔高。
青年毛澤東(王仁君 飾)喜歡冬泳
相反,毛澤東的書生氣很快就「碰壁」了。
中共一大後,毛澤東回到湖南,重點工作是開展工人運動。
當時,湖南勞工會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湖南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其領導人黃愛、龐人銓又是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革命青年。
只是,二人當時受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較深,毛澤東就想著對勞工會進行改組。他找到黃愛、龐人銓,向他們說明了工人革命的意義,描述共產主義的理想與抱負。
劇情出現了這一幕:黃愛認為讓工人去搞社會革命不現實。他反問毛澤東是否當過工人,在沒有了解到工人的處境下,這些美好的理想可能只是「紙上談兵」。
毛澤東被黃愛給問住了
一語點醒夢中人。這是青年毛澤東「創業史」的第一個重要思想轉變:他意識到要「拜工人為師」,以及喚起工人階級覺悟的重要性。
於是,1921年秋,毛澤東開啟第一次安源之行。安源有大型煤鐵廠礦,是當時中國產業工人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秋風習習,毛澤東跋山涉水、風塵僕僕來到安源。他下礦井,了解工人的勞動情況;去低矮潮濕的工棚,同工人話著家常,跟工人一樣吃著豬狗食般的飯菜……毛澤東對於工人處境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安源工人的悽慘經歷,讓毛澤東意識到喚起工人階層意識的重要性
多年以後,毛澤東在回憶當年的這次安源之行時,由衷地感嘆:「當年接受了馬列主義教育之後,總認為自己已經是個革命者了,可哪知道一去煤礦和工人打交道,由於自己還是一副學生腔,先生樣,工人不買你的帳。我們也不知道怎樣做工作,現在想起來真有意思,成天只知道在鐵軌上轉來轉去,這樣下去怎麼行呢?後來想了很長時間才明白了過來,思想立場還沒有轉變過來嘛。一個人思想總是發展的,立場是可以轉變的。立場轉變了,才會認為我們要自覺放下架子,拜工人為師。也真靈哩,後來我們和工人一起聊天、談心,工人同志才慢慢地和我們接近起來,心裡的話才願意和我們講……」
1921年11月,湖南勞工會一周年的紀念活動上,毛澤東參與這一次活動。安源之行讓他明確了應該喚起工人的階層意識,他告訴工人們,工人階級建立工會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改善生活待遇,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工人的階級覺悟,「由自發的經濟鬥爭,走向自覺的革命運動,形成階級的自覺性」,團結起來進行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維護和發展整個階級的利益。
湖南勞工會完成改組
誠如毛澤東所說,「勞工會這一年的艱苦締造,在湖南勞動運動史上已寫完了頭一頁……我們的勞工會要開始第二頁了。」
至此,毛澤東成功改組了湖南勞工會,也抓住工人運動的本質,邁出革命「創業史」的關鍵一步。
二
工人運動之初,還是遭遇殘酷的挫敗。
1922年1月17日,在湖南第一紗廠的罷工運動中,黃愛、龐人銓慘遭殺害,壯烈犧牲。毛澤東聞訊後義憤填膺,不顧個人安危,組織追悼會及紀念活動,並以湖南工界名義通電全國,激起全國各界人士的愛國熱情和對軍閥殘暴統治的憤恨。
黃愛、龐人銓的犧牲,也讓毛澤東對革命的「創業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工人運動應有更加靈活的鬥爭策略,保障工人安全、避免犧牲,並爭取最大勝利。
毛澤東更加講究鬥爭策略
彼時的安源猶如一個布滿乾柴的火山口,我們黨在這裡大有可為,完全可以掀起一場工人運動的大潮。但毛澤東也清醒地判斷,切不可急躁,不可急於求成,而必須先打好基礎,大力提高工人的覺悟,「認識要統一,不達到目的,絕不妥協退讓」。
毛澤東此前已讓李立三、劉少奇等人,去往安源創辦補習學校,從教育入手去提高工人的覺悟,邁出組織安源工人運動的第一步,接著把黨的組織建立起來,隨後再發展工會組織。
1922年9月初,毛澤東認為安源罷工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告知劉少奇:罷工勝利首先要靠工人群眾有堅固的團結和堅強的鬥志,同時必須放下姿態,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取得社會輿論的同情和支持,要用「哀兵必勝」的道理,提出「哀而動人」的口號。
毛澤東對安源工人罷工定下的方向
安源工人提出的口號是:「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簡潔的語言控訴工人所受的壓迫、剝削,提出工人鬥爭目標,表達工人的堅強鬥志,既團結工人內部共同對敵,又爭取社會輿論的廣泛同情與支持。
安源工人罷工的口號
最終,安源罷工取得重大勝利,「未傷一人,未敗一事」,工人們提出的改良待遇、增加工資、組織工會等條件均獲得滿足。
這次罷工,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鬥爭。罷工的勝利,提高了黨組織在工人中的威信,擴大了黨的影響,意義重大。從1922年9月至12月間,長沙織造、印刷、縫紉、理髮等各行業工人相繼舉行罷工,工人運動取得重大進展。
工人罷工取得重要勝利
青年毛澤東的革命「創業史」,又前進了一步。
三
不必諱言,我們黨在早年時期曾出現「重工輕農」的傾向。
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主要是以工人階級為主力。早期的很多共產黨人學習的是俄國的經驗,也由此忽略了中國農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毛澤東很早就認識到農民階級和農民革命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問蒼茫》中,1923年春,毛澤東在與同志們的聊天中得知,很多農民看到工人罷工成功後,也希望有人能夠帶農民斗一鬥地主,因為農民同樣遭受來自地主各種各樣的殘酷剝削。
毛澤東談起農民處境的艱難
當天夜裡,毛澤東翻出一份有著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的報刊資料。資料上記載,中國四萬萬人口中,產業工人兩百萬人不到,占比不到百分之一,而農民有三萬八千萬人,占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毛澤東已經意識到聯合農民的重要性
毛澤東如獲至寶。他想起惲代英曾致信給他,要求他能去農村搞搞鄉村運動,毛澤東當時回覆說現在城市的工人運動都忙不過來,哪裡還有時間去農村搞。而此時,毛澤東對農民運動的看法終於發生了轉變。
這也是青年毛澤東革命「創業史」至關重要的一次方向調整。隨即,毛澤東就選派劉東軒回岳北發動組織農民運動,「革命不僅是工人的事,也是廣大農民的事」。
1923年的「二七慘案」後,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受到鎮壓,中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這更加堅定了毛澤東發起農民運動的想法。
也正是由於毛澤東的高瞻遠矚,才有了後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及工農聯盟的偉大實踐,並為中國共產黨取得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
前幾集的篇幅雖然有限,但《問蒼茫》已清晰為觀眾呈現了青年毛澤東在革命之路上的艱難「創業」過程。
這也是一個年輕人成長為偉人的過程,是「恰同學少年」,心憂天下、敢為人先、上下求索的過程。
而這,也恰恰成為當下年輕觀眾的參照與榜樣。
其實每個年輕人的人生,都是一次「創業」。「創業」過程,有波折,有挫敗,有停滯……這些都很正常。只要「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終究會有「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勝利時刻。
這正是《問蒼茫》的當下意義:以偉人年輕時候的「創業史」,鼓舞當下的更多的年輕人,激勵他們以歷史的主動精神,去承擔、去奮鬥、去創造,書寫精彩人生的同時,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