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缺氧,醫聖張仲景一個秘方,氣血雙補挽危急

2023-05-31     醫者榮耀

原標題: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缺氧,醫聖張仲景一個秘方,氣血雙補挽危急

在古時候,如果醫生給患者把脈,出現了「結代」脈,大多數都是會被歸類為疑難雜症,如果醫者達不到很高的臨床水平,都會選擇退出,讓患者另請高明,因為醫聖張仲景說過,「得此脈者必難治」。然而,在《傷寒論》中,卻明確記載了「脈結代」的脈證,並且還給出了具體的治療方藥。醫聖張仲景是這樣說的,「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按照醫聖張仲景所交待的旨意,意思是,如果是心陰心陽氣血兩虛的患者,出現這種「絕脈」,應當益氣滋陰、通陽復脈,而炙甘草湯的作用主要是通經脈、利血氣、益氣通陽、滋陰養血、陰陽並調、氣血雙補,或可「力挽狂瀾」「急救復脈」。

那麼,這個炙甘草湯如此神奇,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據《傷寒論》記載,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全方由「甘草(炙)四兩,生薑(切)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去皮)三兩,阿膠二兩,麥門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棗(擘)三十枚」等9味中藥組成。具體使用方法,醫聖張仲景說的比較複雜,首先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除開阿膠後的八味中藥,煮取藥汁三升,然後去掉藥渣,將阿膠放入煎好的藥液里烊化消盡,每次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對於炙甘草湯的現代通用劑量為:炙甘草12克,生薑9克,人參6克,生地黃50克,桂枝9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10枚,水煎服。現代煎煮過程中,依然要注意阿膠的用法,阿膠單獨打成粉,等藥液煎好後,趁熱將阿膠粉放入已經煎好的藥液中烊化。

為什麼醫聖張仲景對於炙甘草湯藥使用「清酒」久煎呢?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炙甘草湯加酒久煎,有利於藥物的有效成分析出,而且生地黃、麥門冬屬於陰柔之品,得酒之辛通,可以使之「補而不滯」,因此還有「地黃麥冬得酒良」之說[1]。如果現代找不到清酒怎麼辦?可以用米酒或者黃酒代替,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不耐酒力,儘量不用酒水煎煮,直接採用水煎服更為安全。不過對於炙甘草的現代用量,很多醫家認為,炙甘草的劑量要大,區區12克,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至少需要18克,並且可以根據臨床的實際情況逐漸加量,只要配伍得當,臨床中並非發現不良反應。

炙甘草的配伍,究竟暗藏著什麼奧秘呢?我們先來看看全方的君臣佐使。全方以炙甘草為君藥,主要起到補益心氣、安魂定魄、補中益脾、化生氣血的作用;以生地黃為臣藥,主要起到養陰補血的作用;以人參、大棗、阿膠、麥冬、胡麻仁、桂枝、生薑為佐藥,其中人參、大棗主要起到補益心脾的作用,桂枝、生薑主要起到交通心陽、溫通血脈的作用,阿膠、麥冬、麻仁主要起到滋陰養血的作用。這樣看來,全方沒有使藥,真是這樣嗎?按照原方煎煮方法,還有一味中藥,那就是清酒。所以,炙甘草湯以清酒為使藥,主要起到行藥勢、通血脈的作用,是一味引藥,可引藥入經。另外,炙甘草也可以兼以為使,起到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作用。

不過對於炙甘草湯的君藥,歷來存在爭議。其中最激烈的是以清代名醫柯韻伯和清代醫家錢潢。柯韻伯認為,炙甘草湯應該以「生地黃為君,麥冬為臣」;而錢潢認為,炙甘草湯,「此方以炙甘草為君,故名炙甘草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爭論呢?其實最主要的是在炙甘草湯中,生地黃的用量最大,所以,一般都會以方中劑量最大的中藥作君藥,當然,這只是常規思維。然而,方中的炙甘草的用量也是超出了常規方劑的用量,這種超乎尋常的劑量,其實也可以考慮是君藥,更何況這個方劑以「炙甘草」為方名,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當然,更多的是,後世醫家很多人都沒有去仔細探尋歷代本草對甘草作用的解析。《神農本草經》指出,甘草可以「堅筋骨,長肌肉」,而《名醫別錄》更是指出,甘草「通經脈,利血氣」,而這些功能,後世醫家通常都遺忘了。如果了解到甘草在這些方面的重要作用,就不難理解炙甘草湯為什麼炙甘草必須是君藥了。不過,後世醫家對此,也提到了一個新觀點,那就是以炙甘草和地黃二藥共為君藥,這樣以體現炙甘草湯的氣血雙補的作用,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可供參考,畢竟炙甘草湯的藥物組成也是不少的,有兩味君藥,也是可行的。

對於炙甘草湯的君藥,在當代依然存在很大爭議,主要有兩種新的說法,第一個是以生地黃和炙甘草兩藥為君藥,還有一種說法是以炙甘草、人參、大棗、生地黃四味中藥為君藥。先來看看炙甘草與生地黃兩藥共為君藥的說法,有醫者認為,炙甘草與生地黃兩藥一剛一柔剛以益氣通陽行血柔以補血養陰,剛柔相濟,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益氣補血的作用[2]。還有醫者通過中醫經典理論和現代藥理相結合的方式,認為炙甘草湯應當以炙甘草和生地黃共為君藥,從經典理論的方面分析,炙甘草和生地黃兩味中藥合用,量大力宏、氣血雙補,可以使心氣充沛、血脈充盈,脈氣得以相續接以復脈止悸;從現代藥理的角度分析,炙甘草能夠抑制多種心律失常生地黃能夠強心擴冠、改善血流,而且還能拮抗炙甘草的類糖皮質激素樣副作用,兩者配合,還能起到增強功效、減輕毒性的作用[3]。

我們再來看看炙甘草湯因以炙甘草、人參、大棗、生地黃四味中藥為君藥的說法。有醫者指出,生地黃養陰生津,甘草益氣緩急養心,人參益氣生津養液,大棗益氣補脾養心,四味中藥應共為君藥,而且人參、甘草、大棗三藥合用,「中焦之味得補,氣血津液得生,虛勞諸證自解」,並進一步指出,方中的人參和炙甘草既是君藥,也是方根,「無人參無以促心血循環,無炙甘草不能建立中氣」;君藥出現巨大變化,臣藥和佐藥也發生了變化,全方以阿膠、麥冬、麻子仁為臣藥,其中阿膠、麻子仁滋陰養血,麥冬養陰潤燥;桂枝、生薑為佐藥,其中桂枝溫通血脈,生薑溫陽散寒;全方的君藥主要起到補益中焦、滋陰養血,以加強氣血生活之源的作用;全方的臣藥主要起到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的作用;全方的佐藥,主要起到通心經,行血脈的作用;因此炙甘草湯全方主要起到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的作用[4]。

炙甘草湯除了君藥的爭議之外,其實在現代的方劑分類中,也產生了分歧。主要分歧的地方在於,究竟是把炙甘草湯放在補血劑,還是補陰劑,還是氣血雙補劑?如果炙甘草湯的君藥不是熟地黃,那麼把它歸入「補陰」「補血」之劑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全方除了生地黃滋陰養血之外,還有麥冬、麻仁、阿膠這些中藥也有補血的作用,所以不歸入「補血」之劑,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但可以肯定的是,直接歸入「補氣」之劑肯定是不可以的。但考慮到全方炙甘草可以「通經脈,利血氣」(《名醫別錄》),生地黃可以「通血脈、益氣力」(《開寶本草》),而且方中補氣藥有人參,補血藥有阿膠,這樣一看,炙甘草湯歸入「氣血雙補」之劑,似乎更為精準。

對於炙甘草湯這個千古名方來說,不僅歷代醫家對它推崇備至,而且現代藥理對它的研究也是不遺餘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炙甘草湯具有抗心律失常,對心肌電生理特性的影響,抗心肌損傷,促進心肌核酸的合成,抗缺氧等藥理作用[5]。對於炙甘草湯的現代臨床運用,也是比較廣泛的,比如可以用於治療盜汗,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心律失常,室早,老年性癔症,老年頑固性失眠[1];心跳驟停,肝硬化嘔血,腦外傷後遺症,甲狀腺功能亢進[4];冠心病心絞痛,低血壓等疾病[5];室性早搏,心動過緩,心力衰竭並發房顫,其他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房室傳導阻滯[6]等疾病。

炙甘草湯可能是作用於離子通道產生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並可以保護心肌、延緩心肌重構;全方重用生地黃,佐以阿膠、麥冬,滋陰養血力量強;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炙甘草湯可以促進造血功能造血;另外,炙甘草湯還可以改善化療患者的症狀,減輕化療的不良反應[7]。現代臨床中,炙甘草湯可用於治療淺表性胃炎,口腔黏膜白斑-頰黏膜不典型增生,賁門癌術後,不明原因慢性咳嗽,舌痛,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崩漏,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等疾病[8]。

總體來講,炙甘草湯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抗缺氧,保護心肌,造血等功能,這些作用對於炙甘草湯來說,在現代臨床中已經是比較普遍的用途,但是它對於心力衰竭以及心臟疾病、疑難雜病、久病等方面的應用,依然值得大力發掘,除此之外,應加大力量探索炙甘草湯在腫瘤疾病方面的臨床運用,尤其是炙甘草湯在減輕化療相關毒副反應,改善病患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更是應該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熊曼琪.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李曉燕,李安祥,王付.淺論炙甘草湯的方藥配伍[J].中醫藥通報,2011,10(4):27-28.

[3]趙亮,關溪,白長川,等.論炙甘草、生地黃共為炙甘草湯君藥[J].環球中醫藥,2022,15(3):466-468.

[4]王志強.炙甘草湯的氣味配伍理論及應用[J].新中醫,2011,43(9):129-130.

[5]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6]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7]王安鑄,馬曉昌.炙甘草湯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藥,2020,15(11):1662-1665.

[8]鐘相根.張仲景傳世名方(傷寒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eaabb95d4575978a3062e51683ba0f4.html